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詹朝霞:是他们,向我打开鼓浪屿这本书本土女作家詹朝霞谈“老鼓浪屿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厦门日报 杜晓蕾 参加讨论


    
    
    詹朝霞,祖籍福建漳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厦门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职于厦门市社科院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鼓浪屿研究》编辑部主任。出版有《鼓浪屿学者》(与洪卜仁合著)、《鼓浪屿史话》(与李启宇合著)、《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等书籍。
    詹朝霞荐书:
    ○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孙甘露随笔集《上海流水》
    
    她住在鼓浪屿二十多年,与这座小岛相守相望;她带过很多中外名人、学者上岛,分享鼓浪屿往事;她广泛收集、发表和鼓浪屿有关的文章,并翻译国外相关史料档案,被鼓浪屿申遗文本吸纳采用……日前,本土女作家詹朝霞的新书《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出版,引来不少关注。
    在詹朝霞细腻的笔下,岛上每一幢建筑蕴含的家族往事,每一棵古树刻下的岁月沧桑,都仿佛穿越历史的风云,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接受专访时,詹朝霞讲述了自己对鼓浪屿的难舍深情,以及创作这本新书背后的故事。
    对鼓浪屿的真挚情感 源自与岛上人的缘分
    问:《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写了这座小岛的不少名人和历史牚故,当初是什么让您对他们产生兴趣并探访的?
    答:人久居一地,总会产生感情。这种感情也许是因为习惯所带来的归宿感,也许是因为熟悉所产生的安全感,但都不必然产生兴趣。兴趣产生于好奇之心。对所居之地的好奇其实是对自身的好奇,与对世界的好奇一脉相承,更何况鼓浪屿是一个无法不让人对之好奇的地方。
    首先,其建筑的异质性呈现,让人不得不对之生出一探究竟的冲动。黄家花园的精美堂皇,海天堂构的高阔朴素,八卦楼的身世迷离……红砖丹瓦,楼台庭院,墙上古榕根须,小街深巷寂静幽长的夕阳……我不知道,曾经是怎样打动了一个徘徊于其间混沌未开的心。
    然后,你不可避免地与这个岛上的人相遇并发生联系。早些年,我在四落大厝门前的木棉树下,常与拉着小推车的舒婷老师相遇。往往,我们停下来,说几句家常话,即匆匆告别。我不知道,这样的街头邂逅,匆匆数语,又是怎样嵌入了我的生命,成为秋日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树叶。
    已记不得是什么机缘,我成了周菡老师家的客人。她送我一本《The Reform Church in China》英文原版复印本,希望我能翻译成中文,而以我那时的幼稚浅薄根本难以胜任。周菡老师并不介意,她又带我认识了与她家几步之遥的鼓浪屿老人林世岩校长,从此我与他们结下十几年的友谊。多年以后,我在书中写下了周菡老师的母亲黄萱与父亲周寿恺的故事,写下了林世岩校长与寡母在鼓浪屿相依为命的故事。
    是他们,向我打开了鼓浪屿这本书。
    老鼓浪屿人的精神魅力 是这座小岛的内涵所在
    问:对于老鼓浪屿人,您能感受到的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特质,或者说是精神魅力?
    答:当“老鼓浪屿人”成为一个专有名词,那么它就拥有了独特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老鼓浪屿人”是这座小岛的内涵所在。因为只有人,才是文化的载体与文明的总和。就我的观察与感受,我觉得“老鼓浪屿人”有几个特点:低声细语、温文尔雅、多才多艺,富有人文底蕴,内敛低调、积极进取、谨慎严谨,具有专业精神。
    所谓精神魅力,是看能不能打动人心,并让人不由自主地追随。至少我是被打动了,并且“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才有了这本《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如果读者读过之后“心有戚戚焉”,那么我想这就是“老鼓浪屿人”的精神魅力。
    问:《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书中的这些人物,对您触动最大的是哪位?
    答:我觉得书中所写的每一位都是打动我的人。如果非得挑出一位来说,那么我得说是邵建寅先生。
    他是菲律宾一位成功的实业家,热衷于教育,因为他的父亲是鼓浪屿昔日著名女子学校毓德女中校长邵庆元先生,家风所传,相袭以继。他年届九十高龄,却从不缺席厦大校庆,为母校捐赠萨本栋纳米研究中心(亦玄馆),捐修校友楼,因为他热爱厦大,更崇敬恩师萨本栋校长。他每至厦门,必邀我们餐叙,谈笑风生说“鼓”论“厦”,满肚子鼓浪屿的“故人与往事”。
    今后将突破现有叙事模式 继续书写琴岛故事
    问:今后,您还将继续书写鼓浪屿的传奇吗?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答:当然。无论今后我在何方,鼓浪屿都是我抹不去的生命年轮和生命本身。鼓浪屿滋养了我,培育了我,使我成长为今天我喜爱的模样。对于鼓浪屿,我永远感激不尽感恩不已。而这种感激感恩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表述冲动与欲望,我希望自己莫此辜负。未来创作构想,我希望能够突破《鼓浪屿 故人与往事》现有的篇章片断化叙事模式,探索在广度深度的纵横架构中,与个人情感体验相融合的高度个人化非虚构叙事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