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漫漫西行影像路——摄影家李泛答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马列 参加讨论


    
    新疆《塔吉克人生活影像》 李泛
    
    孟加拉《恒古苍穹》 李泛
    李泛,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他潜心摄影艺术的创作、教学及研究工作,其经典的人文摄影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影像风格。数十年来,李泛走遍中国西部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记录了彝族、塔吉克族、藏族、回族等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社会变迁,为许多行将消逝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影像资料。近几年,李泛更是走出国门,将镜头对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文景观。
    日前,李泛丝路影像系列之《恒古苍穹》摄影展在北京举办,本报记者对摄影家进行了专访。
    记者:这次展览的作品是在孟加拉拍摄的,您能不能讲讲其中的历程?
    李泛:多年来,我一直关注西部影像,拍摄了中国西部,然后从那里走出去,把影像延伸到海外。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我的影像恰恰契合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孟加拉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密集,给摄影人提供了许多拍摄机会。我最关注的是这里的河脉,孟加拉有一条主要河流叫贾木纳河,它的上游就是我国的雅鲁藏布江,这同时也把孟加拉跟中国联系起来了。为了展览,我挑出400多幅作品,共分为“日常生活”“河脉”“儿童”“妇女”“劳动者”等几个类别,不过受场地限制只展出了其中的30多幅。
    记者:目前,您策划的“丝路影像”专题还有哪些已经拍摄完成的内容呢?
    李泛:《中国西部留守儿童》、陕西的《关中地窨院》《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帝王陵》、宁夏的《同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新疆的《塔吉克人生活影像》、四川的《凉山彝家》等。我拍的这些专题很多都记录了即将消亡的影像,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的。除了国内的内容,我还跨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尼泊尔和印度拍摄。
    记者:回看过去的展览及获奖作品,我发现您的图片编辑能力很强,有时一幅作品会同时出现在不同主题的组照中,您是如何做好图片编辑工作的?
    李泛:一组照片十张或者五张有不同的编辑方式。首先,要精练地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话说完整;其次,不是所有的硬照片放在一起就成为一组作品,需要有软的连接硬的,起到过渡作用。
    记者:软照片、硬照片是什么意思?
    李泛:硬照片通常拥有经典画面,一幅照片就能概括整个事件;软照片是指那些不够经典,但是没有这张作为过渡,又不能把前后连接起来的照片。在一组照片中,全景、中景、特写照片应该穿插排列,让人看照片能够像听音乐一样,有高潮有低谷,有回转有缓和。一般来说如果是十幅照片,我会选六幅硬照片,四幅软照片。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好照片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故事。
    记者:您觉得自己影像风格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李泛:我没有经过科班学习,而是靠自学把所有的摄影教材和摄影史通读了一遍。这几年在摄影实践中,我深深地发现不能有风格。我希望别人看到我下一次作品的时候,没有上一次的影子。破则新,新则立。影像应该永远在变,永远有新的表达,多元表达,跨界融合。按动一次快门,历史就此诞生,这句话已经过时了。现在生活中的摄像头太多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被记录,这就给摄影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凝固瞬间、完美记录。
    记者:您曾经说自己“一直在尝试寻找中国方言式的摄影方式”,能不能详细讲讲?
    李泛:摄影艺术是舶来品,但是我们也有传统的视觉表达形式,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把书画艺术里面的“力透纸背”和诗意表达在摄影中。我努力使影像更加空灵,做到诗意表达,同时尽量使用隐喻性语言表达,而非拍实,给观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当一幅作品放在那里,人们一眼就能把它看透,它的艺术价值也就终结了。如果一幅作品,不同的年龄看、不同的人群看,能有不同的解读,十年以后再看又有新的解读,这样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才会持久。
    记者:您照片的构图总是十分精致、独特,每到一个拍摄环境后,您是一种怎样的拍摄状态?
    李泛: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对我不了解的人会说我拍片子提前把草图都画好了,我从来不去回答自己到底有没有画。其实你想一想,人的生活状态能预见到吗?人在生活中每走一步,高一点低一点,近一点远一点,前一秒后一秒,状态都不一样。我只用35mm和50mm的镜头,并且会在有效距离内把被摄物框取到最佳状态。我常跟学生说,如果一个场景你拍了觉得不理想,还想再拍,一定要拍到最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个瞬间过去就不会再有了,但是,下一个角度可能比之前更精彩。
    记者:近年来,您参加了许多国际影像活动,您觉得中国的摄影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国门?
    李泛:中国的艺术家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走出一条对艺术有独特见解的道路,不要盲目追捧国外的影像文化。当今的影像要怎么表达,我们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影像,这才是关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