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看胡适如何选专业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现代教育报 苏珊 参加讨论

    遵兄命 “重振门楣”选择学农
    1910年胡适作为庚子赔款留美的第二批学员之一,从上海起航赴美。临行前,他的哥哥特意从东北赶来为他送行。兄长劝胡适学些有用的,比如学开矿或修建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言下之意,胡适此行担负着“复兴家业”和“重振门楣”的责任。
    到美国以后,胡适琢磨自己对开矿、造铁路都不感兴趣,于是就采取调和折中的办法,当时康奈尔大学有全美国最好的农学院,于是他想,学农学或许对国家社会有点贡献,且不收学费,每个月还可获得八十元的津贴,省下的钱可以拿回国养家。
    然而就在康大附设的纽约州立农学院学了三个学期之后,胡适因一系列课外“实习”决定改行。在他的讲演集里,曾多次提到下面这个小故事。实习室里,每个学生大致分得三十个或三十五个苹果。每个学生要根据一本培育学指南上所列举的项目,把这三十来个苹果加以分类,例如根据茎的长短、果皮的颜色、切开后果肉的韧度和酸甜等。这种分类,美国学生做很容易。因为他们对各种苹果早已胸有成竹,一望而知。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他们毋需把苹果切开,只要翻开索引或指南表格,把三十几种苹果的名字填进去实验便做完了。但对于胡适等几个中国学生来说,由于一些当地的品种中国根本就没有,因此虽然他们各尽所能却仍是错误百出。于是胡适开始反躬自省:自己勉力学农,是否已铸成大错呢?自己没什么兴趣学习不说,学成回国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场,于是他决定换专业。
    依兴趣 倒赔学费弃农从文
    在换专业时,胡适问了自己一系列问题,“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对什么感兴趣?”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依着自己的兴趣——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转到文学院学习。
    然而“改行”后胡适很快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学习文科要缴学费。并且他从康大农学专业中途退出,也需要赔付给学校免收的两年学费。但即使倒赔学费,也没能动摇胡适的决心,经过几位朋友的帮忙,学校将文学院的学费由八十元减到三十五元,使胡适的愿望终于达成。进入文学院后的胡适如鱼得水,课业主要以哲学为主,英国文学、经济、政治学为辅,这些科目的学习使得胡适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发展。在完成英文必修课之外,他还选修了德文和法文。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余时间,他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英国古典文学著作,学习德文、法文的语言优势也使他广泛地浏览了德国和法国文学当中的一些经典名作。
    两标准 选专业先“我”后“社会”
    用什么作为选择专业的标准?胡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一个是“我”;一个是“社会”。首先,看看我的兴趣是什么,其次是社会和国家需要什么。胡适曾经给自己制订生活规律:“每日七时起,每夜十一时必就寝,晨起做体操半时。每日至少读六时之书,读书以哲学为中坚,而以政治、宗教、文学、科学为辅”。他读的书大概中文英文各占一半,在读书、学习文学之余,他还积极投身于当地华人和美国的社会政治活动当中,他关注过国内的辛亥革命,也经历过美国大选。回国后,他积极倡导“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教育等领域著述颇丰,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也正是因为他的“改行”,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的思想家和集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学术领域于一身的“杂家”。
    晚年的胡适批评现在的青年太倾向于现实了,不凭“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去选课。他说:因为我没有依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学时髦。我服从了自己的个性,根据个人的兴趣所在去做,到现在虽然一无所成,但我生活得很快乐。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父母或家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见习记者 苏珊)
    本文根据胡适1958年演讲《大学的生活——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