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李镇西教育作品》总序(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李镇西 参加讨论

    5.思考
    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很难想象,作为精神引领者的教师,会没有思考的习惯。在谈到什么是“教育科研”时,我曾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这里的思考,也包括对自己的反思。
    凭良知做事,用常识质疑,这是我的常态。思考,有时候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素养”,只需要良知——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样,质疑一些谬误,也不需要多么坚实的“学术功底”,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比如20世纪80年代我对“任安妮之死”与“宁小燕之死”的反思。
    任安妮曾是我班上的一个学生,因为迟到,我罚她在教室外面站了一会儿。这事看起来不严重,我的做法也不是特别过分。但后来我才知道她迟到是因为生病,而再后来她因白血病去世了。就是这么一个突发事件,唤起了我的良知。我开始反思,如果任安妮没有生病,我就可以让她罚站吗?当然不是,罚不罚站与学生是否生病没有直接关系。我永远不可能向活着的任安妮说声“对不起”了,但我每天还面对着健康成长的一批又一批学生,如何善待他们、尊重他们?这考验着我的教育良知和教育真诚!
    我反思的结论是:尊重学生并非教育本身,只是教育的前提,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
    宁小燕是80年代乐山某中学的高一女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她品学兼优。正是这样一名学生,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所有人都不知道更不理解为什么。当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教师,但出于对教育研究的兴趣,我专程利用周末去了宁小燕的学校采访调查,我得到了她的日记和作业,回来后用了半年时间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从法律意义上说,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对宁小燕的死都没有责任。但从教育的角度说,宁小燕的所有教育者都对她的死负有责任,因为他们从未了解宁小燕的内心世界。她有那么多的苦恼,却得不到排解,最后只有选择死亡。
    宁小燕的自杀让我反思: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离开了心灵的理解与引导,就失去了教育最根本的意义!
    这样的思考,30年来一直伴随着我。2011年底,《中国教师报》请我写新年寄语,我这样写道:
    2012年,我祈愿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我们的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但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教育油彩越来越厚,口红越来越艳,脂粉气越来越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培根说:“德行如宝石,朴素最美。”教育也是如此,朴素的教育就是真教育。扯下标签,剥除包装,拒绝炒作,告别华丽,愿中国教育回归朴素,愿中国校园恢复宁静。校园本来应该是宁静的,无止无休的“验收”、“迎检”,花样翻新的“特色”、“模式”……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学校不断被折腾,喧哗嚣叫中,教育没有了。越是宁静的校园,才越有真教育,愿每个校园都能成为教育的一方静土。……
    像这样的思考与质疑,是基于良知与常识。我愿意继续坚守良知,尊重常识。
    6.个性
    我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原因之一,就是我的个性。30年来,我一直顽强地保持个性,保持纯净的自我。我一直试图保持一个怎样的“自我”呢?
    崇尚率真。儿童的心总是一尘不染,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我们当然不可避免地要长大,但是那份率直、那份赤诚,我永远不愿意丢弃。写真情、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是我永远的追求。
    远离城府。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彼此尊重,互相信任。我最不齿、最痛恨的就是不动声色的算计,彬彬有礼的欺骗。人应该拥有智慧,但拥有智慧的代价不应该是纯真的丧失。
    保持本色。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教育专家”,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校长,无论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教师,我都希望自己善良依然,纯正犹存,热情不褪,我都希望自己捧出的是一颗纯净的心。
    抛弃面具。当今社会,很多人戴着面具生活。我理解有时候必要的客套,甚至必要的违心话是难免的。但我更喜欢素面朝天,真诚待人。以心灵赢得心灵,是我做人的准则。
    追求单纯。人生一辈子也就几十年,什么都想得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得不到。不如单纯一些,再单纯一些,这样我们活得也会更轻松、更快乐。单纯地对待教育,会让我们真正走进教育的世界,并收获属于我们的单纯的教育幸福。
    拒绝成熟。“成熟”在不少人心中往往是“圆滑”与“世故”的代名词,而这恰恰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不反感生存的策略,我也会警惕自己不被欺骗,但作为教育者,还是“幼稚”一些好,这里的“幼稚”其实就是“纯真”。
    忠于心灵。守住内心最朴素的信念,执着追求真理,决不随波逐流,决不盲目追赶时髦,不要跟孩子说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话。有人说:“一个人如果给别人宣扬他自己都不信的一套,那他就做好了做一切坏事的准备。”
    执着理想。时间流逝,变化无常,但有些东西绝对不能变,比如少年的理想。我永远铭记19岁的王蒙在他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中说过的一句话:“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与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7.心态
    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的个性,让你失去了很多;也有人说,你的个性成就了你。我同意后者。因为,更多的时候,我的“个性”的确“成就”了我。比如,简单、直率、敏锐、执着、死心眼儿、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恰恰让我一直保持着单纯的教育心。教育,对我来说,就是目的,而不是“往上爬”的手段。
    我不是没有过“往上爬”的机会。8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提出“培养第三梯队”,我也曾是培养对象。1986年,我被提名为“校长培养候选人”,我特意找到当时的教育局领导:“就让我做普通教师吧!我的志趣、我的性格都不适合当校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好处”都和我擦肩而过。90年代中期,我的一个同事曾对我说:“你怎么这么沉得住气?你的教育成就这么突出,居然什么都没有!应该去讨个说法,讨个公正!”是呀,很多人无法理解,我居然甘于长时间当“三无教师”(无职位,无荣誉,无获奖)而专心于每一天的课堂——用现在的流行词,叫“淡定”。
    是呀,为什么我能够30年如一日地保持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呢?
    我认为我心态好。
    教育,以追求幸福为最高目标。我从年轻时便想通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和校长无关,和名利无关,只和幸福有关。教育,就是追寻或者说创造幸福的人生。
    幸福源于心态。年轻时我就这样对自己说,现在我也经常对年轻老师说:“如果你对职业不满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我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特别是遇到一些每天都惹祸的“后进生”,有时候也忍不住要埋怨几句,但更多的时候我这样调整自己的心态:埋怨一万句,第二天你还得面对这个后进生,你还得给他上课,给他批作业,难道因为你的埋怨他第二天就不来学校见你了吗?所以,埋怨只能平添自己的烦恼,何苦呢?
    心态不好,往往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幸,处处不公平。其实,不要总觉得自己最不幸,放眼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这不是自我麻醉的阿Q精神,而是一份理智豁达的胸襟。
    我始终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而“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份胸襟。
    8.童心
    所谓“童心”,就是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我今年54岁了,可我自认为还保持着24岁时第一天参加工作时的兴奋、憧憬、向往、纯真……因为我有童心,有单纯之心。回想我刚参加工作时,真的很单纯,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只有单纯而专一的热爱,就想着如何让孩子快乐,让自己快乐。当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界,没有那么多的名利和诱惑,没有什么“职称”之说,也谈不上要去争什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那时候也没有“奖金”一说,只要不杀人放火,干得好不好每个月工资都是52.5元。那时候中学教师的荣誉,除了学校表扬、发个奖状,就没有什么了——好像有了“特级教师”的说法,但太遥远,根本想都不敢想,也就不去想了!所以,我只能单纯地工作,就想着如何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不像现在,各种职称,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荣誉,诸如“教坛新秀”、“市优秀青年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如果我现在刚参加工作,说实话,很难不心动,很难把持住自己一颗单纯的心。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现在以各种方式表彰和激励教师的做法,我只想说,面对眼花缭乱的“荣誉”、“头衔”,守住单纯的童心最重要。
    单纯的教育情怀,就是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依恋。这里,我想再次引用两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一句是:“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幸福。”这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话。一位教育家,有如此细腻的情怀,有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就是童心。还有一句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到什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我们往往会想到“思想”、“理念”、“模式”等,但苏霍姆林斯基说那些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如此依恋孩子,如此朴素而深情地表述教育,源于童心。
    我现在当了校长,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工作第一天所拥有的那份童心,要怀着一颗童心和爱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为他们提供需要的服务,为他们现在的快乐和将来的幸福付出我们的情感和智慧。
    当我们把理念、模式、规模、国际化等宏大概念作为教育的主旨,而忽略每天在校园里笑眯眯地向你打招呼的孩子时,这样的教育是被异化的。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才是真教育,才有价值。只有你把孩子放在心上,孩子才会把你放在心上。上个月我去马来西亚讲学,一周以后回到学校,碰到一个初三的孩子对我说:“李校长,好久不见您,我好想您!”那一刻我真感动!这是一颗童心对另一颗童心的思念,也是一颗童心因另一颗童心而感动。
    我特别骄傲的是,30年来,我一直保持着这颗童心。
    最后,我以许多年前我写过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自序的结语。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名教师,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因为我是语文教师,这便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大自然的季节继续有序地轮回,日月星辰继续默默地运行,青春的花朵会继续绽放在永远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生命的翅膀会继续从容而磅礴地拍打着事业的天空,还有无数我预测不到的精彩或平淡的故事、欢乐或悲伤的细节、情理之中或意料之外的奇迹……在前方的驿站等待着我,因此我的教育日记也会一篇一篇地写下去,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精彩瞬间。
    唯一能够预测的是:我将永远与青春同行!
    唯一值得坚守的是:把每一个孩子放在心上!
    (本文作者为李镇西,本文为该书总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