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韦勒克的“文学史理想”将文学的历史视为一个流动的、自我推动的总体结构,文学史家需要克服“历史主义”的限制,赋予个体及其作品独特价值。他以建构纯粹的文学“...
内容提要: 在受到毛泽东思想影响的同时,西方左翼学者也存在诸多误读和浪漫想象。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西方同行”,西方左翼思想家展开了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以...
对于诗歌本体而言,其蕴藏着的美学价值以及由诸多审美意蕴所能达到的美学意义上的某种包容性与前瞻性,让诗歌在自身(内部)的诗性与人性(社会性)高度融合的创作实践(意念...
内容提要: 区别于“强制阐释”的“公共阐释”,并非是理解文本的单纯技艺,它毋宁本身就是文本与阐释者自身的存在方式,因而仍应归于“哲学解释学”题域。“公共阐释”擎持主...
内容提要: 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种呼吁”,其中“审美中心论”既是文化诗学之根,也是其所有诗学活动中的第一存在。“审美中心论”成型...
内容提要: 就知识型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反映论、审美反映论和文化研究论的理论演进。这种理论演进既是现代以来文学理论学术史传统的内在逻辑使然,也...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学研究方向明确,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首先,在文学理论热点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研究仍居指导地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
一 漓江出版社《2017中国年度随笔》之末,有编者徐南铁先生的一篇短跋,其中写道: 随笔是一种奇特却也不免尴尬的文体,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也没有清晰的界定……在我的心目中...
朱国华的《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出版于2016年12月,书还没上市,他就送我一本。我也不含糊,收到赠书半个多月后,就把这部四十多万字的著作啃完了。记得萨特说...
内容提要: 文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遵循对应性、中介性、层次性和互补性原则有序展开。以此考量“强制阐释”,可以发现其选择方法突出主观目的、否定客观对象,其运行方法...
编者按 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史的全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是在由比喻和符号所给出的概念框架视角去描述艺术作品的。尽管在当前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中,有学者...
内容提要: 一个世纪以来,前卫艺术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物”的连续性出场,但是在理论上如何解释,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新话题。由于有弗雷德关于“物性凸显”与艺术敌对的著名批评...
摘要: 比梅尔从尼采的意志论哲学出发,认为毕加索女人肖像画中的多维性服务于毕加索对令其感到恐慌的女人的支配,以此反对把立体派绘画的多维性视为企图公正客观地再现对象之...
摘 要: 在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对艺术作品的物性问题、现当代艺术的物性凸显问题的思考,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度发掘和探索的领域。本文对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与其他相关文...
摘要: 在汉语学界美学转型的大背景下,物感理论应运而生。从批判理论视域审视之,可厘清其思想脉络中的关节点:审美主义问题结晶了个体审美经验与社会合理化的相悖,揭露了趣...
内容提要: 作为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与作为人文科学的叙事学研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结合,有效对接。质性研究与叙事学分析在诠释学的理论基础、整合性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近读张江教授《开放与封闭——阐释的边界讨论之一》一文,受益匪浅,思考良多。文章从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和小说...
作者简介: 宋伟,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关于文学阐释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议题,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围绕“强制阐释论”这一核心论说...
内容提要: 叙事作品中的幻听、灵听和偶听源于听觉感知的不确定性,这三类不确定的“听”分别处在真实性、可能性与完整性的对立面上:幻听的不真实在于信息内容的虚假;灵听的...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生了语言转向,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罗素、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等为代表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