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是人类的夙愿。中国自古以来,即有对“和”的诉求,如《尚书·舜典》就有这样的说法:“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其后,中国哲人又把这种不同要素互不凌越、相...
20世纪80年代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入中国以来,学界给予了热烈回应并积极践行于中国女性文学 批评实践,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效。纵观既有研究成果,对西方性别...
胡可先教授多年来利用出土文献尤其是墓志文献研究唐代文学,功力深厚,成果卓著,已经先后出版了《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和《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而这部新著《新出...
楚辞文献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日本学者藤野岩友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七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大日本古文书》卷一《写书杂用帖》载:“《离骚》...
主持人语 本期刊发周新民教授做的“回到文学本体”话语考。这是一种“文学史”的功夫。当下学科分类越来越专门化,大的文学研究细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等等。但...
正如旷新年和许子东所说,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的叙事前提就是“文革”[1]。自七十年代末以来,贯穿于整个八十年代,甚至延伸至九十年代,“文革”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讲述故...
一、“伤痕小说”的幽灵 在“文革”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伤痕小说”以其对“文革”伤痕的展示引发了异乎寻常的巨大的社会共振,围绕它所展开的激烈论争以及它的合法身份的...
今天,文学出版可谓空前繁荣。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约3000部。如此庞大的长篇小说出版量,良莠不齐在所难免。然而我们不能因为部分作品不尽如人意,就整个否定中国当代文学。中...
2015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
在符命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祥瑞构成了谶纬繁复的意象世界。其中不仅蕴含着汉人基本的思想图景与心灵体验,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因素。虽无益于经典,却形成了稳...
内容提要: 文学批评的力量何在?有四个层次:第一,批评家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动,这种感受力比一般读者更强,批评家是作品美的传播者和读者的导游;第二,批评家对这种感动...
叙事,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记录。人类的历史需要记录与传承,叙事诗歌是记录人类历史的重要精神载体。中国古典叙事诗历经了从原始歌谣开始,经先秦时代的《诗经》到汉魏阶段...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既成绩斐然,又举步维艰。一方面,我们兼收并蓄地引进了大量西方文艺理论成品,并以此为工具,阐释中国文学文本,开拓了研究思路与空间;另一方...
以非文学的方式去谈论文学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大量的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得不到专业的阐释,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研究与批评质量的下降和退化。 重提以文学的方式来谈论文学,并...
2015年,打工诗人许立志自杀身亡,“脑瘫诗人”余秀华引发了诸多争议,来自底层劳动者的诗歌与声音,不仅引起了诗歌界的讨论,而且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秦晓宇主编的《我...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边界问题是困扰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界近百年的纠结,尤其是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性,六十余年来,我们的教科书可谓独尊新文学起...
中国文化中的英雄传统与崇高美学 我们理解的英雄精神的要素,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0世纪90年代,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大为加强,人民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但商业经济的 快速发展,也使“拜物主义”与...
当下的中国散文创作尤其需要文化精神的宽度,有了这个宽度才会有往深度掘进的可能性,这就像掘一口深井,开口不大,怎么都影响打井的深度,而这个精神的宽度主要为三个,其一...
价值革命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注意到但尚未系统论证的命题。当前的科学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正极大地推动着价值革命的不断发生。深入研究价值革命这一命题,对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