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批评的浪潮,不少生态批评家对其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斯科特·斯洛维克把生态批评分为三波:第一波的研究重心是自然写作;第二波关注环境公正;第三波则在反思第一波...
很长时间以来,文学研究、文艺批评更多关注文本的肌理分析,更加强调一种内在视角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把文本分析做得非常精致漂亮,但是却缺乏一种现实针对性,尤其是缺...
克里斯特娃是我们研究符号学、法国文论、法国思想与女性主义不可绕开的一个人物。只是当下,我们对她的研究多少带有碎片式的特点,进入我们视野的仅止于她的“互文性” 、女性...
摘要 现今,叙事研究已然遍及人文学科各个领域。不同学科的叙事研究,实际上是以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叙事结构为基础的。同时,人类文化又是人类主体活动的结果。因此,人类文...
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国哲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为背景,探讨作为一种认识论和美学观的神秘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流变。文章认为,神秘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和非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与“十七...
文学依然需要作家的主体意识,需要面对复杂而鲜活的中国寻求更为广阔的理解与讲述方式,需要重新发现中国的情义,需要以新的方式整合中国的文学经验与智慧。 航班延误的机场,...
每个时期的历史题材创作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考验:既不能违背历史真实,同时也不能以同一种面孔面对不同时期的读者和观众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今天的我们端正姿容,昂首阔步...
郝敬波新著《中国新时期短篇小说论稿》近期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通过对新时期短篇小说艺术创新的多方位考察,揭示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意识之变化的某一侧面以...
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和名篇作品,该时期的巴蜀文学在外在形态与内在演化上都具有相同规律和特点,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总体风貌。 诗文创作繁...
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折期,遇到了许多问题,同时又有新的机遇等待着我们,召唤好的文学作品。 前几天我读到孙绍振先生的一篇文章《学术“哑巴”病为何老治不好》,讲当下的中国文...
文学存在方式研究是1978—2008年30年中国当代文学本体论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突破了本质论理论取向带来的文学本体论的局限,蕴含着使文学本体论论走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生...
纵观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雅与俗的分合、易变一直贯穿其中,在不同时代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景观。“雅”即高雅,用来形容文艺作品的格调之高,或优美,或崇高,或俊逸...
中国古典文论从来不乏原创性观念与概念。“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所体现的种种审美观念既直观又思辨,既感性又玄妙。再者,雄浑、冲淡、流动、含蓄、纤秾、...
作者简介:赵利民,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克思、恩格斯对民间文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曾将精心挑选的民间爱情诗歌抄写下来送给热恋着的燕妮,并多次谈到...
我们的文艺理论只能从我国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反映我们的时代精神,在既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又能显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文学艺术观念方面去努力,才会有长足进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引进的西方文论,冲击了我国文学理论机械唯物论和狭隘功利论的封闭性,僵化的文学理论获得新的生机,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其业绩无疑将在中国文学理论...
严肃文学总是先为生活去魅,去掉那些通俗文学造成的肤浅庸俗的魅,然后再为生活赋魅。而真正的生活图景告诉我们在这些整数之间还有无限的小数和无理数,而更好的文学,也就是...
“王德威和史书美的“华语语系文学”论说,这两派看似有种种不同,本质上都是对于汉语文学正在以语别文学的形态实现国际化传播和国际化存在这一客观事实的即时共感和理念反应...
罗曼·罗兰提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而不是肤浅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对生活的乐观与积极态度:庸人能够接受浅薄的欢欣与泡沫般的繁荣,却不敢面对生活中那些惨淡的真相,或者在一旦...
6月6日晚19:00,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620报告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洪雷娓娓讲述《“道具树”下的汪曾祺》,吸引了在场的观众。与此同时,本场讲座的在线收看人数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