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不应是图像,而是一个情景——从三件当代艺术作品理解其背后的时间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7:11:18 中国艺术报 大卫·乔斯利特 参加讨论
艺术家在场(行为)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时钟(影像)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当代”这个词很敏感?这里面包括很多与时间相关的体验,也与人类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现在大家可以互发邮件、微信,马上就能得到回复。金融、贸易都在以毫秒为单位来进行,这在过去完全无法实现。现在的旅行方式、交通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当代”其实是一个非常平淡的概念,可以从中提取出一些抽象概念和价值。 多媒体艺术家威廉姆·肯特里奇研究物理,也研究如何把时间统一。他的多媒体装置作品《拒绝时间》通过多媒体舞台剧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演变的故事,用于解释时间的度量正随历史发展向更小单位不断地消失,试图打破人们那些构造完整、看似客观的知识体系。它展示了工业化时代里,时间与机器生产之间通过媒介非自然发生的联系,通过对时间的截断,展示不同的时间形式——数字化的、机械化的或者其他的。 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能感受到时间的运转,但是不同区域的时间很难被统一、协调,时间是一种客观事实,它把不同地区的国际需求联系在一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时间会怎样?在一些以农业为本的地区很难把工业化的劳动分工统一起来,因为农民的工作时间与季节、日照等自然规律相关。但在电子化、数字化的城市,时间变成了一种多元的东西,当你在纽约旅行的时候收到某人在异地发来不同时间的邮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被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时钟》是一件非常杰出的作品,他从上千部电影中取样,把人类电影史上出现过“显示出时间的钟表镜头”剪接在一起,影片的长度是整整24个小时,每个钟表特写镜头显示的时间都跟一天中的每一个实际时间完全吻合。这件影像作品在纽约、伦敦、旧金山的很多美术馆和博物馆都进行了24小时的通宵展览。观众在影像中看到的时间与观众正在经历的现实的时间重叠。影像中的24小时既代表一个连续的时间,就像你手机上的时钟一样,也代表着一种非连续的时间,一种蒙太奇式的科幻世界,从一个片段到另一个片段。因为影像沿着时间发展,而非跟随角色展开,所以观众看到非常奇怪的、非叙述性的时间会有异样的感受,看到时间如何被打碎,然后又在非常连续的线性时间观念下来追溯这些影像片段,所以这也是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时间形式,被人们庆祝,然后被人们打破。 谈及全天候的展示方式,又可以联想到人们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在网上关注艺术作品,之后再决定去不去现场观看展览,这极大改变了艺术形态,有些艺术家甚至定义自己为后网络艺术家,尽管这种分类欠妥,但也值得讨论。这就提出了一个很当代性的问题:通过网络展陈的作品到底是数码化形式的,还是实物化形式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在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艺术家在场》中,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还有玛丽娜本人,构成了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厅的全部展览内容。观众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坐在玛丽娜面前与艺术家直视,直到曾经相恋了12年的男人时隔22年坐在她对面,毫无防备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瞬间泪流满面。 这个作品是实时发生的,展览期间艺术家从头到尾都在现场,不仅有大量人来观光驻足,并且周围有很多闪光灯,所以作品其实是有媒介展示的,也有记录工具。作品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观众留言说这个人让我感动得落泪等等。整件作品体现出一种连续感、实时性的整体感,而且兼具传播性。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了很多作品,都是将自己的身体当成物品来操作和理解,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比如,在作品《节奏0 》中,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麻醉自己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邀请观众使用其中任何物品,对她做出任何观众想做的事,这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就是整件作品中的一个形象或物品。 也许观众和艺术家面对面坐在一起喝茶,会做不同的事情,但在《艺术家在场》中,他们之间并没有对话,观众要思考坐在艺术家对面,和艺术家之间的距离代表了什么?和艺术家四目相对的凝视又有什么意义?这就是观念艺术中的观念,或者称为后观念艺术,所以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不应是一个图像,而是一个情景。 (本文由本报记者王雨檬根据作者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全球语境下的当代性》讲座上的发言整理,作者系纽约城市大学艺术史特聘教授、艺术史学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动物妖娆:莲鹤方壶
- 下一篇:走进传统村落:桃坪羌寨村落里的“文物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