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书选帖的要诀(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52 中国作家网 郑晓华 参加讨论
颜真卿《祭侄文稿》 怀素《自叙帖》 米芾《惠柑甘帖》 王羲之《丧乱帖》 张旭《肚痛帖》 秦汉之交开始的汉字“隶变”,把西周时代试图摒弃的毛笔上下起伏运动重新引入笔法,书法由此释放出惊人的创造力。帛书、汉简、汉碑隶书,在毛笔“自由起落”运动的新美学引导下,展现出丰富的形式成果。继之兴起的章草、今草、行书、正书,更是在“自然起落”的运动中,重塑了绚烂的汉字视觉艺术世界。 “隶变”促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革命。它使汉字书法的形式语言,从大小篆的单一基本组件——直线、曲线,演变为点、横、竖、撇、钩、折、捺、挑等“八法”具备。“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书法的点线语言大大丰富了。在汉字的“形”和“意”的关系上,隶书在小篆基础上,首先对汉字字形与原始象形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消解,汉字部件的“状物”图绘性,在书写便捷与视觉悦目的原则下,被全面改造。中国文字由此而告别了原始的“亦书亦画”的古文字时代,现代文字符号体系得以成熟构建。 而在另一个领域,快捷书写求快和求美的驱动,促成书法家对汉字形体进行二度艺术化改造。汉字组件的象征性连带、抽象化处理,催生了系统、规范、美观、快捷的草书语言体系的产生。草书语言体系过于抽象、汉字可识别度降低、非专门训练不能掌握的缺陷,又促成了汉字快写符号体系的“写实性”还原。既书写快捷又形式优美,且可识别度高的新书写范式——行书由此产生。草书形简意深,自成艺术轨畦,一在历史舞台上亮相,就风靡朝野,至于青年学子“慕张生(草圣张芝)之草书过于希孔(子)颜(回)”(赵壹《非草书》)的盛况。笔势连带而笔画具备的行书,则因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及“趋变适时”的广泛性,而俘获历史上几乎所有爱好书法者的钟情。 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行书作品,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泰山北斗,高山仰止。《兰亭序》是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他邀集当时名士谢安等在山阴兰亭游春“修禊”的诗集序文。据传王羲之以鼠须笔、蚕茧纸书之,笔迹遒媚劲健,绝代无比。可惜唐太宗驾崩时,真迹殉葬昭陵,致后人无复得一窥圣迹,千古留憾。传世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摹本,但形神最得赞许者,是其中不怎么著名的宫廷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因此卷首有武则天“神龙”年号印,世称“神龙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对照王羲之手札可以发现,唐摹诸本《兰亭序》,均已经羼入唐人笔法,一些装饰性小动作,为王羲之手札所未见。可见已经是带有书家己意的临摹了。对于《兰亭序》墨迹的真伪,历史上素有争议,但对其艺术价值,却没有人否认。可以说,《兰亭序》是行书语言的宝库。行书的点线形式美和使转技术,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艺术趣味而言,个人以为学行书,王羲之的手札更好,如《近得书》《丧乱》《得示》《平安》诸帖,及《淳化阁帖》《大观帖》收入的其他二王行草手札,俊骨朗姿,天质自然,更具大师风范。唐太宗在世时,曾为汉译本三藏圣教作序,长安弘福寺僧怀仁遍搜王羲之法书,精选佳构,托文集字,形成后来著名的行书名帖《释怀仁集王圣教序》。此帖字字经典,被认为是行书入门的佳作。 除了声名显赫的王羲之父子,行书领域大师云集。翻开书法史图录,有看不完的名家法书。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颜真卿,他的代表作是《祭侄文稿》,在行书笔法与趣味上,别开户牖,自成家法,有“天下第二行书”之誉。宋代大文豪苏轼在贬居黄州期间创作的《黄州寒食诗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神底蕴,获得历代书家的推崇,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他在行书领域有成就的书法家还有唐代欧阳询、李邕、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黄道周、董其昌、徐渭、张瑞图,明清之际的王铎、傅山等;后来到了晚清碑学兴起,到民国,有探索以碑入行的赵之谦,有以金石意蕴入行书的吴昌硕,有兼采碑帖的于右任等,都是开山立派的宗师。 草书分为三类:章草、今草和大草(狂草)。 章草是草书的早期形式,由秦汉之交的“隶变”衍生。汉字快写,对汉字组件采用简约的象征符号来表达,这就导致了章草的产生。章草的特点是:汉字的抽象、省略、连带符号体系已告备,但字符间字字独立,某些笔画,特别是右向的横、捺、勾尚带隶书残余;有一个雁尾,奇笔突出,别具古奥之趣,故而历史上多为高旷贤达之士所心仪。近年来,也流行于书坛。传世法帖有《秋善平凉帖》(东汉张芝)、《急就章》(三国吴皇象)、《平复帖》(西晋陆机)、《出师颂》(索靖)、《豹奴帖》(王羲之),还有后来广为流行的《章草千字文》《章草歌诀》等。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熟草书。东汉草圣张芝、东晋书圣王羲之,被认为是今草发展历史上的两位界碑式人物。张芝确定了脱离隶意的成熟草书体式,王羲之则赋予今草更加精致的形式。他们的作品,被奉为今草的典范。遗憾的是张芝的草书后多亡轶,宋人编刻《淳化阁帖》,他名下收录五帖,据考四个是误入他人的。王羲之的真迹目前也无由得见。他的传世草书,大量见诸《淳化阁帖》,件件精彩。他与益州刺史周抚的27件手札,后人裒辑成帖,以卷首“十七”二字,名《十七帖》,为今草圭臬。唐代孙过庭,笔法祖述二王,以今草撰《书谱》三千余字,融情入书,点线刚健婀娜,意态飞扬,亦为习草津梁。 大草(狂草)是草书的最高形式,也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里,书法的语言信息传递功能被降到了最低点,而抽象点线的视觉表现性被提升到了新高度。应该说,中国书法发展出大草,它的纯艺术表现功能也随之被扩展到极致。这时的书法有点类似于音乐(一个听觉、一个视觉),在无数长短粗细浓淡不一的点线的连接起伏中,形成了自己的“视觉旋律”,实现了“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的纯艺术属性。 大草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张芝和王羲之,在他们的笔下,这种“极简主义”的艺术形式已初具矩镬。到唐代,盛唐的浪漫主义文化培育出两位狂草大师——张旭和怀素。张旭是“酒神精神”照耀下的书法家,他嗜酒,每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代表作有《肚痛帖》等。怀素家贫,自幼事佛,经禅之暇,旁泽翰墨,虚心游学,转益多师,勤奋练习,终成一代宗师,代表作有《自叙帖》等。进入宋代后,大草名家辈出。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都是书法史上令人敬仰的大草名家。 大草的形式最富抒情性,但对初学者,它不适合。正如苏轼所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真(楷)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所以学书法,最好先学一点规整字体打基础,不要直奔草书。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在国博开幕
- 下一篇:文明的信念:《伏生授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