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中国古代彩塑:民族精神的艺术载体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唐代彩塑佛教造像 甘肃敦煌莫高窟259窟北魏彩塑菩萨像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宫女像 山西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 辽代彩塑菩萨像
     彩塑之源流
    中国古代彩塑艺术源远流长。迄今所知,彩塑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1983年开始陆续发掘的辽宁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内,就发现了相当于真人三倍的泥塑神像的耳、鼻残件。这一时期用灰陶土和红胶土捏塑后加温烧造而成的各类陶制日用器皿、动物、人物形象,有的施彩涂色成为彩陶,有的还刻有纹饰,朴实而生动,开辟了我国彩塑艺术发展的先河。到了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彩塑的制作较前更为成熟。除了捏塑彩绘,已出现了轮制和模制的器物。陶器胚胎已使用高岭土,有的器物表层加施釉面,形成了釉陶艺术品。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庞大阵容。其彩绘陶制塑像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无疑构成了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除了彩绘泥塑和陶器,北魏国都平城(今大同)已开始使用五彩缤纷的琉璃瓦件。随后出现的各类造型生动的唐三彩制品,塑造烧制技术不仅达到空前的境地,而且后世也难以企及。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各地寺观遍布、石窟出现,彩塑艺术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至今尚存的极为珍贵的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北魏贴泥敷彩佛像和山西五台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彩绘泥塑佛像便是其精湛艺术的明证。宋辽金元时期,因为儒释道三教合流,宗教势力仍在延续发展并遍布各地。此时寺庙道观内的宗教塑像在继承唐代丰腴之美的基础上向俊秀清丽的形态发展,写实风格逐渐浓厚,世人的服饰神态和思想感情在彩塑中都有所流露。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宫女彩塑就是其中的典范。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彩塑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进入明清,已经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时期。各地保存的数量众多的彩塑造像,尽管不乏佳作,但总体已趋向缺乏生机的程式化、世俗化的格局。明清彩塑中尚能见到的一些精品,最终唱响了中国古代彩塑发展演变的华丽的尾声。
    彩塑之精华
    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园地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追溯发展演变的脉络,选其经典,择其精华,则可点面结合,赏其全貌。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前文已有概述,下面侧重于秦汉以后的彩塑佳作。
    1.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彩绘陶制兵马塑像。秦始皇陵兵马俑自1974年发现以来,就以其大、多、真的特征受到世人广泛瞩目。迄今发掘的三个坑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约8000件,形体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模拟组成庞大的地下军阵。其制作工艺是先用泥塑做成粗胎,再经敷泥捏塑,头、手、躯干分别制作后组合成型,阴干后入窑经10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出窑的陶像通体先涂生漆作底,然后用天然矿物颜料彩绘,展示了秦汉彩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2.甘肃敦煌莫高窟南区第259窟北魏彩绘泥塑佛教造像。洞窟西壁正面龛内彩塑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像,皆右袒,披袈裟,衣褶中间有涡纹装饰,高约140厘米。龛外南北两侧各塑菩萨两尊,形成对称格局。菩萨立像高约125至129厘米,戴今胜冠,面相长而丰满,双耳垂环,上身赤裸披巾饰璎珞,腰系翠绿长裙,其上密布阴刻线纹,透过突出而秀美的下肢显示了衣裙轻薄流畅的质感。洞窟北壁双层开龛,上层四龛现存三尊彩绘泥塑菩萨坐像,下层三龛现存三佛四菩萨彩塑像。全窟16尊佛教造像均为木架绑扎芦苇后敷泥塑成,颇具“瘦骨清像”的北魏风范。此窟为北魏现存最早的洞窟,其中珍藏的北魏时期的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堪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彩塑艺术的典型缩影。
    3.山西五台南禅寺唐代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南禅寺位于五台县城东面22公里的李家庄西隅,坐北朝南,大殿面积3078平方米,木构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内佛坛上分布唐代彩绘泥塑21尊。南禅寺诸像尽管出自偏僻山村的民间匠师之手,但其造型比例适度,形体圆和柔丽,面相饱满丰润,神态自若,塑艺精湛,与敦煌彩塑如出一辙,唐塑特征鲜明,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留下的稀有精品。
    4.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绘泥塑圣母宫女像。晋祠圣母殿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晋祠镇西侧,坐西向东,背靠悬瓮山,面临晋水之源的鱼沼泉,重建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当心间砌神龛。殿内分布宋代精美的彩绘泥塑像41尊。根据这些塑像的发髻、服饰、身姿和手持器物,可以看出是当时从事宫廷六尚制度和歌舞表演的宫女。殿内北次间南侧的一尊宫女像堪称逼真写实的范例。她的头前倾,双手执帕于胸前,活脱一位刚入宫的天真少女。这些塑像已近千年,虽然后世曾有重装和修缮,但宋代彩塑的风韵依旧清晰可见。
    5.山西大同华严下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内西大街南侧,分为上下两寺。下寺内的薄伽教藏殿是专门藏经的殿宇,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宽五间(2556厘米),进深四间(1838厘米)。殿内佛坛上分布三铺辽代的佛、弟子、胁侍菩萨、供养菩萨彩绘泥塑造像。其中当心间7尊、两次间各9尊,再加上佛坛四角的四天王像,共计29尊。这是我国辽代塑像最多的佛殿,也是辽代彩塑的典型作品。尤其是南次间北侧前端的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像,头戴花冠,面相圆润微笑,秀美的躯体袒胸露臂饰璎珞、披帛和飘带,下肢服饰浮于腿面呈“曹衣出水”之势,青春俏丽之姿颇为引人注目。此殿辽塑佛像已脱离印度犍陀罗风格,上承唐塑风韵,取材世间形象,是迄今可见的契丹匠师留下的写实佳作。
    6.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彩绘泥塑眀应王及侍者像。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的霍泉发源地,分为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水神庙后部的眀应王殿建成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殿内外的11尊彩绘泥塑像亦当制作于同时。这些塑像虽然都用道教水府诸神为题材,实际上却是宋元时期帝王、官吏、侍者和宫女形象的艺术再现。艺术风格在沿袭唐宋遗韵的基础上通过写实而呈现富丽的风范,与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元代壁画的形象相仿,是现存元代彩塑的典型之作。
    7.山西平遥双林寺明代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双林寺位于平遥县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冀壁两村之间,现存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中的天王、释迦、大雄、佛母、观音、地藏、武圣、土地、千佛和菩萨诸殿均为明景泰至嘉靖年间(公元1450—1566年)重建。各殿密布大者丈余、小者尺许的1566尊彩塑造型生动,技艺高超,布列有序,可谓明代重建时的珍贵遗存。其中天王殿的金刚天王像、观音殿的十八罗汉像、地藏殿的阎王判官像、释迦殿的佛传壁塑、千佛殿的观音像和菩萨殿的壁塑菩萨诸像,都是值得反复品味的明塑佳作。如此众多的彩塑荟萃于双林寺,其艺术风格在继承宋元丰盈秀逸的基础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严谨规范的明代特征,而且保存如此完好,堪称名副其实的明代彩塑艺术博物馆。
    彩塑之特色
    彩塑是人类创作的美术宝库中雕塑门类的一个重要分支。雕和塑虽然都是独立的造型艺术,但在质地、制作和艺术风格上仍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中国古代彩塑是指新石器时代以来,以原始宗教、神话偶像、儒释道教和人间生活等为题材,主要用彩绘泥塑制作的陈列于神祠庙堂、石窟寺观和生活场景中的艺术形象。它的制作首先是木构绑扎稻麦秸秆和苇叶后敷拌有纤维材料的胶泥成型,也有竹编敷泥、夹纻涂漆、石铁铜胎敷泥等,然后通过捏塑、轮制和模制技法刻画组合而成,最后通体涂抹黏性澄泥浆,待风干后实施彩绘。其中有的则用陶土捏塑成型后彩绘和涂抹釉料,经过不同程度的高温烧制,创作出彩陶、釉陶、琉璃和唐三彩等彩塑艺术品。它们的艺术风格在源远流长的演变创新中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单纯质朴、商周战国的浪漫绮丽、秦汉帝国的敦厚宏阔、魏晋南北朝的瘦骨清像、隋唐盛世的丰腴圆润、宋元明清的清新秀丽。综上可见,中国古代彩塑无愧于华夏雕塑艺术中颇具民族精神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载体,堪称中华美术宝库内的璀璨明珠。
    (本文作者系文物出版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