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面对面·聚焦“双一流”实施路径)——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33 人民日报 赵婀娜 参加讨论
记者: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创建“双一流”的双重任务下,外语类高校面临怎样的新形势与新使命? 姜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新时期重大的战略布局,需要国家外语能力铺轨架桥,外语能力是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战略资源。深入开拓与各国社会间的关系,取得文化差异如此之大、国情民情如此不同、需求利益各有侧重的60多个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应该说,使命艰巨。 从高校在其中的作用来看,我国高等外语教育传统上多注重通用语种,大语种,偏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对其它地区和国家的语言学习有“赤字”,具体来说,对参与“一代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如亚非拉、中东欧的非通用语或小语种还关注不够,语言赤字直接导致知识赤字。现在,我们要去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情、社情、民情,实现心灵沟通,核心和首要问题就是语言。为此,外语类高校应该围绕着做强语言核心竞争力,不断丰富和拓展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有针对性地发展交叉学科,在国际化特色上狠下功夫;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从“会语言”到“通国家”并“精领域”,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在科学研究上,传承基础研究的特色,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通过多语种、多国别的协同研究为健全国家全球知识体系做出独特贡献;树立全球意识,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内涵,拓展中国学生国际视野与培养国际学生中国视角同步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并重。 当前,外语类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央提出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这就要求所有外语类高校一方面要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服务于中外人文交流,坚持问题导向,一方面要意识到传统上外语单一学科的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有的学科和专业布局需要做出调整,要在教学与研究中加强外语本体知识与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整合,创新学术研究的组织机制,打破学科壁垒和专业藩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语文教材“铁肩”担传统文化
- 下一篇:“音渐不闻声渐消”——北京方言面临传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