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面对面·聚焦“双一流”实施路径)——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何为一流大学?一流人才是重要指标。
    在创建一流的过程中,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是各高校必须着力的方向。一所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院校,如何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精准发力?记者专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
    记者:您如何诠释和理解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
    姜锋:我们对于“双一流”的理解和诠释,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中国特色”,另一个是“世界一流”。“特色”是基础和前提,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要“差别化发展”, 无论是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我们都要牢牢立足中国国情,凸显特色,不能一味地跟风模仿,被牵着鼻子走。
    当然,坚持特色绝非固步自封。坚持特色的目的是追求“一流”,“一流”是目标和方向,所谓“一流”,不是说追求跟其他国家的“相同”,而是要获得全球影响力。因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特色发展中求一流”。
    以我们学校的学科特色外语为例。外语是国家大事。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没有语言这把钥匙,人际、民族、国家之间的“心灵之锁”就难以打开,“一带一路”战略的大门就难以真正开启。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首要基础,外语教育具有战略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