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汉语国际教育本土化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3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朱怀 参加讨论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深化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和务实合作,也带来了多样化的语言需求。语言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先导工程,是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中之重。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国家正掀起一股“汉语热”,以便深度参与其中。但各国语言本体和社会文化差异较大,教学对象和学习目的各不相同,使得大规模海外汉语国际教育本土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应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及教学(包括教师、教材、教法)的本土化方面加以解决。 教学观念的本土化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尤为重要,是其他“四通”的基础。以往汉语国际教育在与当地文化沟通上做得不够,削弱了它对“民心相通”的促进作用。汉语国际教育应关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注意汉语教育对学习者和当地的影响。在了解所在国语言和文化背景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学习的契机,也让对方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夯实民意基础,增进相互理解,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观念的本土化首先要适应当地的国情和民情,遵循所在国的语言政策和教育政策开展教学活动,在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民族情绪基础上,求同存异,提供优质汉语言文化教学服务,增进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其次要注意发挥汉语学习者和所在地的主动性,通过他们的桥梁作用,提升当地对中国的了解,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学者发现,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的传播历史证明,在语言传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当地而不是目的语国。毕竟我们的教学资源有限,但学习者众多,我们提供的语言服务远远赶不上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要,调动发挥当地的主动性至关重要。 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地区国家众多、地缘复杂,需要加强沟通,准确研判形势,根据所在国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加强中国与当地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互信。虽然有学者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主要是教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但实际上这种看法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核心,削弱了汉语教育语言服务的功能,也容易在当地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汉语言文字学,而文化只是通过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选材、讲授来体现的。由于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且提高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只不过语言教学中文化的学习是通过语言学习间接进行的。 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涉及语言要素教学和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要素教学的本土化是核心,需要根据当地语言类型、学习者整体文化水平和学习汉语的目的,制定适合当地人的语言文字标准和大纲。中国早已制定对外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级和汉语能力标准及考试大纲,但这些标准和大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指导教学时,还需要适当调整来与当地实际结合。如有学者提出语言标准上有“普通话”和“大华语”,文字上有“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两种不同等级的标准,以满足不同文化对汉语教学的需要。其次是文化教学内容的本土化,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应选择易于接受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用当地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准确阐释,讲好“中国故事”,尽量避免引起歧义和误解。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玩”中学汉语
- 下一篇:借力汉语国际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