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文字训诂学 >

“青”:一个远取诸物的独特构形(2)


    
    其一,“青”字构形上半部表示植物,具有表示青绿色的内在可能;其下半部是“丹”,自然具有表示赤红色的意义。 
    其二,“青”字所具有的这个表意可能,其实与人们司空见惯的某些自然现象密切相关。每年春天,无论是落叶树还是常绿树,都会长出很多新叶。新叶并不都像杨柳那样绿得青翠,也不都像银杏那样绿得晶莹,而是也有完全赤红或者深红色的。当然,新生叶片是红色的植物,也不限于一定都需要在春天里生长出来的。近年来,很多用于绿化环境的行道树红叶石楠和观赏灌木植物一品红的新叶不仅都是红色的,而且红得艳丽,但在长成老叶时就变绿了。 
    其三,在自然界,很多植物本身其实是并青绿、赤红于一身的。如一种名叫马兰头的野菜,区别于人工种植的马兰头的一个明显差别是,野生马兰头靠近根部的茎,都是赤红或深红、暗红色的。自然界其实并不缺乏根茎为赤红色而叶片为青绿色的植物,比如红薯、茄子,还有很多绿叶树的树干大多为深红或赭色,即它们其实也大多具有并赤红、青绿两色于一身的特点。所有这些,应该都与古人在“青”字构形中加入“丹”密切相关。 
     “青”字下半部分是“丹”而不是“月”,说明古人在创造“青”字的时候,已经非常自觉地注意到草木生命过程中青绿色与赤红色的相生相关。古人不仅很早就具有 “丹青”的概念,而且非常慧眼独具地将“青”字集“丹青”于一身,使其能够很好地说明自然界某些生命现象或有趣的景观转换。众所周知,红与绿是自然界两大原色,它们在光学上具有相反相成的属性,红色物体在胶片上的成像是绿色的,而绿色物体在胶片上的成像则是红色的。这种神奇的自然属性,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密切相关。我们的先人虽然不知道红绿两大自然原色在胶片上的成像特点,但很早就注意到了存在于自然植物生命过程中那红色与绿色之间的生命律动与互动。 
    先人对于自然界的如此深刻观察,与其长期从事采集生产活动有关。这在汉字“采”的构形表意中可以获得很好的佐证。现代人不太在意“采”是“彩”、“採”的古今字。关于“采”是“採”的古字,比较容易说明白,因为“采”的上半部分就是“手”,表示摘取的动作行为。关于 “采”是“彩”的古字则不易说清楚。其实,凡是经历过采集时代的人类都知道,从事采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技能,就是对植物果实或叶片色彩的辨认——什么样色泽的果实与叶片是最适合食用或使用的——这就是“采”字至今事实上还保留有表示色彩意义用法(比如神采奕奕、兴高采烈中的“采”字)的根本原因。古人在从事采集的过程中,也就有机会感受到存在于自然界以“青”色为主的植物中那些赤红色与青绿色之间的奇妙相关,从而能够创造出非常富有生命感和审美性的“青”字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本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1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