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莫言照片进入小学语文试题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27 今日语言学 王灿龙 参加讨论
最近,网上流传一张某小学五年级2012年期末语文试卷部分截图(含学生的答题内容)。所截题目系一道“图画阅读”题,其中第1小题所给图画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的一张正面半身照。从照片中莫言的眼神来看,莫言当时似在向上前方远眺。配合该“图画”的题干是“他是谁?写出你想说的话”。有几个学生的答案如下: 学生甲:他是周立波,他能说会道,并且十分幽默,深受人民的喜爱。 学生乙:他是人。 学生丙:这个人好像很骄傲,因为他是斜着眼睛看人的,好像看不起别人。我们不能这样,不然会失败的。 学生丁:他是赵本山,我想对他说我对您的技艺是十分惊叹,可是我觉得您在蛇年春晚排练退出让我十分婉惜。(笔者按:标点不当,“婉”为“惋”之误,句子欠通顺) 看到以上这样的回答,不知语文课任老师特别是命题老师作何感想。笔者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不禁想到如下一些问题:五年级的孩子是否应该知道莫言?语文试题跟风“追星”有无必要?我们怎样做才能将孩子们对娱乐明星的兴趣转移到文化名人及其著作上来?图画阅读题如何设计?最后,更深层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等等。当然,这篇短文不可能全面地讨论上述所有问题。下面仅就与试题本身直接相关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请广大语文教师和教育专家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论及作文教学时说:“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图画阅读”这种题型虽不属一般意义上的作文,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考察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以及组织话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考试采用“图画阅读”题型,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当。问题是,我们在选择、设计图画和题干的时候如何开动脑筋。因为这里面大有讲究。选择、设计得好,就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观察事物和组织话语的能力;相反,选择、设计得不好,不仅不能切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反而会弄出一些让师生双方都比较尴尬和无奈的事情来。 上面这道图画阅读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错了对象。莫言虽然在2012年的岁末非常火爆,但他毕竟只是作家明星,其作品的主要对象是爱好文学的成年读者。对于尚不知文学为何物的小学生来说,无论这颗“星”多么耀眼,他们当中总有一些人会“视而不见”。第二,所选“图画”缺乏故事性。莫言的这张半身照基本上是一个证件照,除了眼睛向上看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特色和引人遐想之处,学生们面对“他”,很难加以发挥,写出老师想要的结果来。难怪学生乙给了三个字:“他是人”(截图显示,“他是人”后面被涂抹掉了一些内容。可见,学生这样写实属无奈)。我们能因为这个答案而责怪学生吗?不能。学生是无辜的。第三,与“图画”搭配的题干文字没有启发性。给学生一个大头照,然后问“他是谁”,这不能说是在考语文。学生在上小学之前的幼儿时期就做过这种练习,比如在家里长辈们指着相册里的照片问“这是谁”,在幼儿园,老师指着图片问“这是什么”。那个时候,他们就能流利地回答这类问题。 或许有人辩称,命题者的本意是考学生们是否了解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重大文学事件。果真如此,那么也有悖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因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文学常识不是其规定内容。退一步说,假如某学生虽然知道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莫言,可是他(她)从未见过莫言的头像,这种情况下,仍无法将“图画”中的人与莫言联系起来。这岂不更冤?其实,看照片认人跟语文水平的高低关系不大,拿它作为语文考试的一项内容,不能说很恰当。 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图画阅读”题呢?概括地说,“图画阅读”题的设计应该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题材应该是学生们熟悉的;第二,图画最好具有故事性;第三,题干文字要能起到正确引导和适当限定的作用。有了这三点,所设计的图画阅读题就可以保证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大显身手,也可以很客观地测度出学生们某方面真实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因此,命制语文试题,需要围绕语文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切实的内容,采取恰当的形式,既要检测出学生真实的水平,又要确保考试本身的顺利进行,还要保证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科学的引导作用。 (本文原载《语文建设》2013年第5期,已获得转载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厨柜/橱柜”的语义变迁及定名
- 下一篇:书面语中“其”的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