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做一本与漓江生态保护有关的书,圆我曾经的梦 ——《江如练》编辑手记


    


    与《江如练》这本书结缘,于我是件意外的事儿,也是种奇妙的缘分。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候曾经有过的梦想。
    我的母校北海中学当时每年都有“国际学生交换计划”。2005年从加拿大来了一批跟我们同龄的高中生,但他们明显比我们成熟多了,我认识了Andre等好几个朋友。我还带他们到三中路黄李记尝试了北海本土化自带叉烧的螺蛳粉。当时在这些加拿大的交换生当中,带队的是一个胖胖的圆乎乎的老师,他叫啥名字,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姑且叫他Adam吧。我印象中的Adam总是穿着红色、灰色的T恤,平易近人,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Adam把橄榄球带来了我们学校,跟我们年级的男生一块玩。有一天,在操场上,他问我有什么样的梦想,将来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我用蹩脚的英语回答他说,想从事与环保有关的职业。他说那我应该选择理科,不应该选择文科。那时候在这个问题上,“这话我没法接”。我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只知道经历了多番挣扎,只因喜欢文学,最后还是选择了文科。
    后来读了大学、考了研究生,来出版社工作了。当年的那个小小的愿望早已不知被遗忘在岁月的什么角落里了。
    2022年年底,我接到了一个项目的任务,要策划出版一本与漓江生态保护有关的长篇报告文学。虽然任务很重,但内心却泛起了一丝丝的波澜,好像冥冥之中,又唤醒了我曾经有过的梦想。当年之所以有那样的想法是因为某天在杂志上看见了关于《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介绍,以及一些与环保信息相关的报道,对内心的触动还是挺大的。如果能做一本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图书,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圆我曾经的梦了。这也几乎成了我的信念,让我得以在接下来展开的工作中克服了重重的困难。
    确定了选题的方向之后,接下来就是筛选作者,与作者商量创作的思路,走选题申报流程。经过了半年的前期准备之后,2023年6月5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终于在“山水阅读节”的首发仪式上,正式与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任林举先生签了约。
    任老师前两次来桂林都一波三折,4月初任老师来到了广西,由于飞机上的空调太冷了,一下飞机就发烧了。第二次从长春到桂林,由于没有直达的飞机,只能从北京转机,当时因为天气的缘故,一再延误,一再改签,任老师硬是被迫在飞机上待了整整12个小时。接下来的整个调研行程,时间紧迫,任老师更是在南方的三伏天里吃遍了舟车劳顿的苦。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全程协助任老师进行深度的田野调查,负责任老师采访的行程安排。
    《江如练》在创作上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选题。它要为一条河流作传,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如何才能真实地反映一条河流的历史文化以及生态修复的情况等,是非常有难度的。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从千头万绪中理出一条思路,着实不易。漓江的生态修复治理,是一项非常庞杂、难度系数非常高的工程,这一项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森林的生态保护与修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水的治理、水库的保护、保护生态与国计民生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等现实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非常庞杂。
    调研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但我们很快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部、桂林市委宣传部以及桂林市各单位的大力支持,我们的调研工作才得以顺利地展开。当时“桂林通”黄珊虎老师也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帮助。我根据任老师的需要为他收集了大量的文献,也根据他的创作思路反复跟他沟通,从而制定采访的路线。我们的采访线索先是从一个个行政部门的走访中摸索出来的,再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和帮助下到基层调研。由于时间紧迫,采访任务非常重,工作强度也非常大。有时候一天跑不同县城不同的村落可以跑个四五百公里的车程,有时早上五点出发到晚上十点才回到酒店。我们实际采访的人员有百余名,由于作品篇幅有限,实际写出来的人物有六十余名。按照任老师的原话,如果把我们采访的所有的故事都写下来,预计能写到五十至八十万字。
    在我们的调研工作中,接触到很多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基层工作者,如保护漓江源头猫儿山的管护员、漓管委的执法队长等,一线的工作者大都瘦削、黝黑。猫儿山的管护员跟我们说,有时候卫星地图上探测出山上某些地方温度过高,可能存在火灾的隐患,为了排查原因,他们要连夜巡山,徒步十几公里,直到排查出隐患的所在之地。有时候联合森林公安与盗猎野生动植物的不法分子斗智斗勇而连夜埋伏在山林里,直到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他们经常十几二十天才回一次家,常年都住在山上简陋的管护所里。很难想象,他们一直奔波在生态保护的前线,天天日晒雨淋,吃过很多苦,流过很多汗水,鞋也跑烂很多双,一直为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而默默付出,我们喝着清澈安全的水,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但很少有人看得见他们的辛劳。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复杂的,衷心希望我们这本书的出版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平凡而又可敬的基层工作者,这些在历史中沉默的“大多数”,正是他们造就了岁月静好的盛世。
    作家的使命就是真实地记录当下的社会生活。我们这次的调研工作,感觉任老师就像是“记忆”的收集者,收集着散落在岁月里的不曾被注意到的记忆。这些记忆有着丰富的个人经验、情感体验和空间记忆。每个个体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采访过的人,有画家,有民宿老板,有摄影师,有村支书,有船长,有船家人后代,有灵渠研究专家,每个人心中的漓江记忆也是不一样的。任老师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关于漓江的记忆写进了《江如练》中。在后期的书稿修改中,我也反复跟任老师沟通,要将他们生命中有温度的细节写出来。如两位船家老人上岸之后,把船的木板铺在家中,那样,每天走在木板上,就跟过去生活在漓江上的岁月有了隐秘的关联、身体的关联。书中每一个人的故事讲述的都是漓江的不同侧面,唯一相同的是,他们的情感都烙上了关于这条河流的印记,这条河流已经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在他们的呼吸中,流淌在他们的生命里,这是他们的故乡,也是他们精神依托之所在。
    在调研工作之前,曾有一段时间,我常和好友去参加户外爱好者组织的徒步漓江的户外运动。这些户外爱好者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在山水面前,所有人都抛去了身上背负的社会身份,只是一个流连于山水的纯粹的自然人,享受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纯粹的快乐。在户外爱好者的队伍中,也有些沉默寡言的人,也许他们生活中遭遇了难以跨越的创伤,心中有着难以言说的隐痛,但在山水中,那清澈的河流和郁郁葱葱的山林,一直在疗愈着他们的内心。
    也许,这就是环保的意义所在,我们的河山不仅滋养着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滋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那条名叫“漓江”的河流,早已成为我们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梁文春,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