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当代台湾散文创作与研究的路径


    

1979年元旦,叶剑英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上海文学》《当代》纷纷发表旅居海外的台湾作家作品,开启祖国大陆对台湾文学的引介之先河。1979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散文选》,收录梁实秋、琦君、余光中、林文月、司马中原、白先勇、三毛、刘大任、杨牧、席慕蓉等作家作品,内容丰富多元。
    上世纪80年代楼肇明的散文研究起步于思想解放的激荡氛围中,他主编的《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销量极大,影响了一代大陆散文作者。楼肇明在中国文学整体视野中考察台湾散文,在他看来“台湾散文经现代主义洗礼以后,在应用现代汉语的成熟度上超越了‘五四’时期”。值得关注的还有徐学的《隔海说文——台湾散文十家》,这是大陆学界出版较早的台湾散文评论著作。该书以林语堂、梁实秋、琦君、子敏、王鼎钧、余光中、叶维廉、张晓风、林清玄、钟晓阳十位散文家的文章搭配论者点评,既详细评说赏析作家作品,也对台湾散文做出精当的总貌扫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散文研究持续升温,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徐学第二本著作《当代台湾散文综论》有着文体史特质,展现几十年来台湾散文发展的社会背景、文化动力、基本容貌和独特风采,也注意到作家之间的代际承传与同一作家前后期创作色调的变化,有着宽广的历史视野与社会纵深感。该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学源流、散文观念角度揭示台湾当代散文大势走向,中篇从忧患咏叹调、家国歌吟、女性音符、生命体验、游戏精神、都市人体悟、放逐者乐章等方面呈现台湾当代散文谱系,下篇从修辞、叙述、象征透射台湾散文技艺。倪金华的《台湾散文新观察》则是由综论、作家论、作品论组成的论文集,既论述佛教散文等类别,也对王鼎钧、张秀亚、张晓风等散文名家进行个案研究,同时联系大陆散文考察台湾散文的语言艺术。1994年吴周文、秦家琪的《郭枫散文论》是大陆学者撰写的于台湾出版的个案研究。曹惠民认为该书准确解读郭枫散文的独到成就,透彻理解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与个案研究相伴随,性别视域进入台湾散文研究领域。1994年庄若江、杨大中的《台湾女作家散文论稿》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梳理台湾女作家散文创作不同时期演变态势,并选取20位散文家进行细致详尽的个案解读。2006年程国君的《从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同样是从性别角度研究台湾女作家散文,讨论了台湾女性写作与女性散文创作的历史轨迹,并详细分析张秀亚、张晓风、林文月、罗兰、简媜等女作家散文的审美表征与思想价值。
    两岸视野是第二个十年散文研究的另一重要特色。朱双一的《鲁迅对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散文创作的影响》强调两岸文学渊源,以文本比对、影响研究等方式详细考察鲁迅对张我军、赖和、吴浊流散文创作的作用,认为鲁迅对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影响巨大。多年后其学生徐纪阳则以文本细读方式指认出赖和散文《前进》与鲁迅《野草》部分篇章在精神内涵与审美形式具有镜像相似性。孙绍振的《论台港和大陆散文中之软幽默和硬幽默》从幽默角度研究两岸三地散文,认为台湾散文的幽默风格几乎可以与抒情风格相抗衡。他分析了两岸散文的幽默特质与林语堂、梁实秋、钱锺书对台湾散文的影响,指出“台湾及香港的幽默散文所继承的中国现代幽默散文传统主要不是那种社会批判锋芒甚强的‘硬幽默’,而是以调侃性、戏谑性为特点的‘软幽默’。”庄若江的《台湾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初论》《台湾散文与中国传统文化再论》与王进的《论台湾散文的传统文化情结》《浅论儒家美学对台湾散文创作的影响》都试图梳理台湾散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大陆学者在台湾散文精神内涵探索方面的深化。1995年方忠的《台湾散文纵横论》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从中国散文史角度分析“五四”精神对台湾当代散文的影响,并对比整合两岸散文创作。
    新世纪以来,大陆台湾散文研究领域出现多部文学史著作,且有两岸对照统合视野。张清芳、陈爱强的《台湾当代散文艺术流变史》对乡土散文、探亲散文、哲理散文、田园散文、佛禅散文、学者散文、都市散文、海洋散文、少数民族散文、饮食散文及音乐小品、医学小品都有所涉猎,对台湾散文重要作家作品、艺术风格流变等做了系统梳理。曹惠民认为“作者的思路基本是从文类角度立论,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者用‘诗歌化散文的鼎盛’来定位,对七八十年代则概括为‘多方位的文类融合’,最后把90年代至今的散文新变称为‘后现代的新变’”。值得注意的是,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者多出身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论述台湾文学时往往有着两岸对照视野。喻大翔《两岸四地百年散文纵横论》以“两岸四地”概念打破区域分隔。袁勇麟的《当代汉语散文流变论》则从“汉语散文”角度统论两岸四地散文。
    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研究视域的引入,性别、空间、族群等理论纷纷进入台湾散文研究领域。方忠、袁勇麟、朱立立等学者分别指导学生从事台湾散文理论批评、生态散文、散文文类等方面的研究。方忠、刘秀珍的《21世纪台湾女性散文创作的新变》认为台湾女性散文有着清醒的性别主体意识,以家族史、生命史彰显女性意识、定位身份认同,在散文主题与艺术形式方面既有承继亦有新变,折射出后现代文化特质。林强专著《台湾当代散文空间诗学研究》借用城市意象阐释道路诗学、高楼诗学、场所诗学和边界诗学的理论内涵,将共时性的空间感知方式与历时性的感觉、心理嬗变相互结合,勾勒出台北空间形象史和台湾当代散文家创作思潮演变的基本轨迹。翁丽嘉的博士论文《散文的文类互渗与文体跨界研究》则在文学奖场域内观照散文的文类发展,认为当代散文的跨文体写作是创作者回应时代发展并听从内心情感驱使的行为,并对文类互渗现象与文体跨界问题进行学理性分析。
    总而言之,祖国大陆学界的散文接受与研究,从早年散文选编、选集评论,发展到散文文体史与专题个案研究,同时两岸视野、性别视域、空间诗学等理论已经纷纷介入散文研究领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