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尧山壁记》:一部传记文学的成功之作


    

都爱读尧山壁的诗歌和散文,他作品在大中小学语文课本里也收入有十几篇。但没想到,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成为最好的散文。最近何双及出版了一部《尧山壁记》,让人从头到尾读得津津有味又惊诧不已,堪称一部传记文学力作。
    何双及认为,一星一宇宙,一人一世界。只要来过这个世界,就会有故事,属于自己的故事,所以她要写,这是精辟之论。可是写尧山壁的故事又有得天独厚之处,书中许多由传主回顾出的情节,已经有作家自己形象的记忆与观照,意象丰盈,自然显得十分具体生动,再加之作者的出色表达,效果很是圆满。谋篇时,何双及只是老老实实按传主的年龄阶段分章,可是我们读到,书中每一章里都有颇为充实的内容、不乏令人击节之处,可见这位著名作家的阅历,确与常人不同。时光,对于尧山壁来说很少平庸流逝。
    掩卷而思,这部传记最为成功之处,是它像小说一样成功刻画了一系列难忘人物,不仅包括尧山壁本人,也包括他的亲人以及悉心培养尧山壁的许多老师和文学前辈,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与行为举止都跃然纸上,每个人都对尧山壁的成长发生深刻影响,这使此作成为一部记叙生命群体的传记,形成如此艺术风格的同类作品并不常见。
    尧山壁自小就显示出文学上的天分。读小学时,龚先生问他写字的石板像什么,他说像黑夜,问他上边的字像什么,他答像星星——当时先生就以为他长大或许能成为诗人。他酷爱读书、看戏、听书,用石板和别的孩子换书看,帮卖书人存放图书夜间阅览。他中学时开始发表诗歌,大学时已是作品满天飞。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下到邢台县深入基层。参加四清时创作戏剧《轰鸡》一鸣惊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以后《母亲的河》《父亲的山》《理发的悲喜剧》《陶醉壶口》等名篇远播四方。这部传记告诉人们,一位重量级文化人物是如何产生的。
    但《尧山壁记》更着重写出,他从26岁成为专业作家起, 35年里竟没有享受过一天专门写作的日子,原因是服从需要做了河北省的文学组织工作。此后,他全身心投入扶持他人创作的忙碌,在全国率先创办作家班、文学院、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为作家办理“农转非”“工转干”等手续,并为其他作家作者撰写了无以数计的评论文章。他尊重老作家,千方百计为贾大山等出书;提携新作家,推出了“三驾马车”等,终于助力河北文学创作重新崛起,直至退休才专心回到个人写作。他在最年富力强的35年里,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大部分不为公众所知,甘当无名英雄。何双及也是他的学生,她被老师公而忘私的精神深深感动,倾全力写出这部著作,向世人详细介绍这位才华出众而人品更为出众的中国作家。
    有了这部传记,我们才知晓,实际上,尧山壁对待公众事业的立场是深受父亲影响的。他并未见过父亲,父亲秦占元乃抗战时期远近闻名的自卫队长,共产党员,多次率部伏击敌人,使日军对他恨之入骨,悬重赏捉拿。在一次日军为他绑架全村人开始屠杀时,他为保护乡亲们挺身而出,大喊“我是秦占元!我是八路军!”冲出人群飞奔跃入河流,后被日军枪弹击中英勇牺牲,那时尧山壁刚出生14天。秦占元堪称民族英雄,武艺高强,壮举感人,从未想到过儿子将来会成为作家,而儿子得知自己有这样一位父亲后,忠心报国之意自然根深蒂固,这就解释了他为何一贯服从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是,对尧山壁影响更大的还是母亲刘九菊。刘九菊是一位中国母亲的典型,深明大义,视儿若命,也使儿子至孝至顺。传主是忠孝两全的典型人物,而孔子说,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传记也真切塑造出妻子李静的形象。李静为人低调,工作能力出众,但由于婆婆不愿离开老家,她放弃了许多机会。晚年她被查出晚期癌症,依然帮丈夫做了最后一次精心的誊抄。她去世后,尧山壁打开衣柜时怔住,原来他所有衣服都已被妻子按四季、按类别整齐分放,箱子里百余双袜子都已开口锁边,使尧山壁见状号啕痛哭不止。所以,书中尧山壁的形象里,必须包括父亲、母亲、妻子等在内一家人的形象,他们血肉相连,无从分割,待人处事的态度、相亲相爱的心迹、与人为善的底色、坚守强韧的意志、重情重义的精神乃至克己奉公的意向,都是相互陶染和浸润的。这个家庭成就了尧山壁一半的事业,而少有一部传记能将主人公家庭和事业的完整描写得如此理想。
    当然,尧山壁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师和前辈们的扶持,他遇到的贤达之人有相同之处,便是能够真心爱惜人才,倾情相助。小学时尧山壁着迷读书、看戏、听书,为此耽误过上学,龚先生允许他用10天时间预习一学期课程,合格后便批准他迟到、早退和旷课,考试后还常奖给他石板用来换书读。中学时尧山壁有篇作文写诸葛亮,涉及几十出戏,吴老师很是赞赏,当堂夸奖后又给出不及格,说他写的不是真人,让他用三个多月通读三遍《三国志》,使他读懂了文言和历史,终身受益。这样的老师和这样因材施教的教育,令人叹为观止。尧山壁在创作上崭露头角后,赵树理和田间都对他的诗作给予鼓励。郭小川收到他冒昧托人送来的诗集,一次回信5000多字,逐首点评,还表示想见面认识一下。臧克家对他有信必复,加起来有70多封,对他作品不断细加分析,也指出不足。邵燕翔读他一篇散文后先后给他写三封信,称赞他文中有骨。这些大家奖掖后学、培育新人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尧山壁与师长们的故事,也构成此作中很打动人的内容。尧山壁固然从小显示出不寻常才质,而他能从启蒙阶段到工作期间,一路得到这么多优秀先辈的青睐和帮助,近乎传奇。如那位龚先生是绝对名不见经传的,默然离世,却比有些著名“教育家”高尚得多,他能在此书中初次得到记载,令人欣慰。如臧老那样的文学大家,惜时如金,却能为提携后生鱼书雁帛不绝,鲜有后例。读者感慨之余,细想一下会觉得,传主幸运经历到这些,只能归因于一个时代的纯洁风尚,风尚的养成则绝非一朝一夕所致。尧山壁后来甘愿在最为年富力强的35年里全力为广大作家们提供服务,甘为人梯、不计名利,也是将这种风尚传承下来。他背后始终有他所尊敬的先辈们的身影。
    此书中不随便写人物,写一个是一个,几乎每一个都给人留下鲜明印象。他们大都与尧山壁构成深切的感情关系,无论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同事情等,都被书写得细腻绵长,集合形成一部抒写人间挚爱真情的诗篇,为作品带来不容分说的感染力。能感受到人间温暖的人,往往也是温暖之人,这些也与尧山壁的端正品性、可亲人格相关。此传初稿后,尧山壁在审阅时毫不犹豫删去三万字,不愿在书中出现对他的赞叹之语,表现了骨子里的谦逊,但人们通过文本中客观沉静的写照,了解到他全部经历,已足以启示人生。
    尧山壁为此书写了序言,也简略回顾了自己的过往。语言的凝练、意旨的精到、余味的隽永,都显示出功力——或许其中还能找到当年龚先生和吴老师为他留下的痕迹。这篇文章对于这部传记也是重要的,它让读者先就读到传主的文字魅力。
    (作者系文学评论家,原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