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一、《红楼梦》的章回结构
    “元妃的四出戏”
    元春“省亲”共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
    脂砚道:“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元春所点四出戏,其实是指《红楼梦》的四大部分,《红楼梦》就由这四大部分构成。弄懂了这四大部分之所指,也就明白了《红楼梦》的谋篇布局。
    1、第一出《豪宴》
    脂砚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一捧雪》是清初戏剧家李玉的作品。明嘉靖年间,莫怀古收留落魄裱褙(装裱书画)匠汤勤为门客,后携其进京并推荐给权奸严世蕃(宰相严嵩子)。汤勤为讨好严世蕃,向其透露莫怀古有祖传玉杯“一捧雪”。严向莫索取,莫以赝品代之。汤勤又告密,严遣人至莫宅搜杯,莫弃官潜逃。严世蕃令人追至蓟州拿获,命蓟州总镇戚继光将莫就地正法,仆人莫成挺身替死。人头解京,汤勤识破后胁迫莫妾雪艳。雪艳在成亲之日刺死汤勤,并自刎而死……
    《豪宴》是《一捧雪》中的一出,写严世蕃宴请莫怀古,莫怀古引见汤勤,宴罢严世蕃留汤勤于府中。此处戏中有戏,宴会中正演出杂剧《中山狼》,暗指汤勤即“中山狼”。
    “《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贾家”即北京朱明,因“江南甄家”还未正式登场,(见第五十六回“江南甄府进京”)故此处之“贾家”代指朱明。此处由《豪宴》中之“中山狼” 汤勤,牵连出忘恩负义之吴三桂,由《一捧雪》“莫家之败”牵连出“贾家(朱明)之败”。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十六七岁中武举。崇祯五年(1632年),20岁升为游击将军。崇祯八年(1635年)任前锋右营参将,崇祯十一年(1638年)升前锋右营副将。崇祯十二年(1638年),27岁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其友叹道:“仁兄廿七登坛,儒门出将,父子元戎,讵谓奇遘(gòu遇也)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吴三桂以33岁之盛年得封平西伯,应诏勤王,在崇祯帝殉国后投降李自成。四月,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接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五月三日,多尔衮进北京,吴三桂受封平西王。
    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1658),吴三桂攻南明,进剿贵州。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占昆明,顺治帝命吴三桂驻镇云南。顺治十七年(1660)四月,吴三桂请兵入缅,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吴三桂获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缢杀永历帝。五月,吴三桂晋封亲王。
    吴三桂入缅后,永历帝知死不可免,曾给吴三桂一信:
    “将军新朝之勋臣,旧朝(指明朝)之重镇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烈皇帝(指崇祯)之于将军,可谓甚厚……奈何凭借大国(指清),狐假虎威,外施复仇之虚名,阴作新朝之佐命?……而将军忘君父之大德,图开创之丰功,督师入滇,覆我巢穴……第思高皇帝(指朱元璋)栉风沐雨之天下,犹不能贻留片地,以为将军建功之所,将军既毁我室,又欲取我子……将军犹是世禄之裔,即不为仆(永历自称)怜,独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独不念二祖列宗乎?即不念二祖列宗,独不念己之祖若父乎?不知大清何恩何德于将军,仆又何愁何怨于将军也!……奕而后,史有传,书有载,当以将军为何如人也!……”
    从吴三桂履历和永历书信即可看出,吴三桂就是“贾家之败”中忘恩负义的“中山狼”。“贾家(朱明)”相当于莫家,清朝相当于严世蕃,吴三桂相当于汤勤,玉杯“一捧雪”则相当于代表朱明皇权的通灵宝玉。
    “第一出《豪宴》(《一捧雪》)”是《红楼梦》的第一大部分,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总共二十二回。其中第一回由朱棣篡位并迁都北京引出朱明之梦,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引出清朝之梦。从第二回到第二十二回,《红楼梦》一边介绍人物(明清历史人物)、时间(明末清初)、场所(宁府:明朝;荣府:清朝),一边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比如:
    山海关之战(第四回“葫芦案”);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抚漠南蒙古(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皇太极继汗位及两征朝鲜(第九回“闹学堂”);
    皇太极改金为清(第七回“宝玉会秦钟”和第八回“金璎珞”);
    松锦之战(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崇祯帝殉国(第十三回“淫丧天香楼”);
    永历帝和郑成功之死(第十五回“馒头庵”);
    多尔衮进京和南明的建立(第十六回“才选凤藻宫”);
    永历帝被俘(第十九回“花解语”);
    李自成大顺军之败及其余部的“联明抗清”(第二十回“正言弹妒意”);
    绍武政权争立(第二十一回“四儿”)
    ……
    由此可知,《红楼梦》的第一大部分(自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从努尔哈赤的兴起(主要从皇太极继汗位起),一直写到康熙一统中国。“元妃省亲”即所谓《豪宴》,指清朝入主中原;朱明之亡即“贾家之败”,吴三桂即忘恩负义的“中山狼”。
    2、第二出《乞巧》
    脂砚道:“《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长生殿》是清初诗人、戏剧家洪昇的作品。《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乞巧》是《长生殿》第二十二出《密誓》中的一段。此出之前主要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由“合”到“分”的过程,通过第二十二出的《密誓》,帝妃爱情逐步走上专一。但随后就是第二十三出的“陷关”、第二十四出的“惊变”和第二十五出的“埋玉”,写安禄山起兵造反,攻陷潼关,直趋长安,帝妃西行,至马嵬坡,军队哗变,杨贵妃被缢死于梨树下。
    《红楼梦》中的《乞巧》指崇祯帝登基,大明臣民期待着明朝的中兴。后金的兴起壮大相当于安禄山叛乱,李自成攻北京则相当于军队哗变(农民军有不少由明军哗变而来)。而崇祯帝与杨贵妃的死法一样,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即第五回元春“恨无常”之所谓: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第二出《乞巧》(《长生殿》)”是《红楼梦》的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
    《红楼梦》的第二大部分从崇祯帝登基前后,一直写到清朝入关前后。
    3、第三出《仙缘》
    脂砚道:“《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邯郸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邯郸梦》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说一位姓卢的书生在邯郸道中,做了一场繁华富贵、盛衰荣辱的黄梁梦,梦醒后,由吕洞宾度其到天上,替代何仙姑作了为王母扫碧桃花的侍者。
    《仙缘》是《邯郸梦》的最后一折,写八仙点度“痴人”卢生。卢生甫至仙境,张果老道:“你虽然到了荒山,看你痴情未尽,我请众仙出来提醒你一番,你一桩桩忏悔者。”于是众仙逐一点醒,最后都以“你个痴人”作收。卢生则一一叩头道:“我是个痴人!”
    和卢生一样,南明也做了一个富贵发达的“黄梁美梦”,最后被清朝打破。
    “《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二回脂砚道:“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甄家(南明)之宝玉和贾家(北京朱明)之宝玉,不仅名字相同,模样相同,连性情也相同。(见第五十六回)其实甄宝玉本就等于贾宝玉,也就是等于“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属于不同的人家而已。在北京朱明时期,宝玉(传国玺)属于北京朱明(假家,贾家),所以叫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北京朱明灭亡后,宝玉(传国玺)属于南明(真家,甄家),所以叫甄宝玉,即“甄家之宝玉”。但江南甄家(南明)在《红楼梦》中只是一条暗线,所以甄宝玉的出场基本上由贾宝玉代替,此即脂砚之所谓“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南明的“黄梁美梦”破灭后,通灵宝玉被清朝之“后金”(宝钗)顶替,已届劫终之日,须“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第一回),于是甄宝玉(宝玉,即“有病”之传国玺)将通灵宝玉送归“大荒山青埂峰下”。“大荒山”即相当于《仙缘》里的“荒山”。通灵宝玉恢复原形后,这青埂顽石上就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此即《石头记》也。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抄《石头记》,于是《红楼梦》得以问世传奇。
    “第三出《仙缘》(《邯郸梦》)”是《红楼梦》的第三大部分,从第三十七回至第七十八回。其中含有属于第二大部分的章回。
    《红楼梦》的第三大部分从清朝入关,一直写到南明灭亡。
    4、第四出《离魂》
    脂砚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又叫做《还魂记》,说杜丽娘一日游园后,梦见自己与一书生幽会,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按杜丽娘阴魂吩咐掘其棺,杜丽娘因而复生,随共结情缘。
    《离魂》是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出,演的是杜丽娘因“惊梦”而夭折。林黛玉代表明朝,林黛玉也做了一个梦,即《红楼梦》(“明史”),明朝之灭亡即林黛玉之“离魂”。此即所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红楼梦》总共八十回,“第四出《离魂》(《牡丹亭》)”实际上就是《红楼梦》最后一回的最后一个句号。“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林黛玉之“离魂”还暗伏着林黛玉之“还魂”,所以《红楼梦》最后一回的最后一句还是“老套路”:“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从“元妃的四出戏”可以看出,《红楼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是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总写,第二大部分和第三大部分则是分写,其中第二大部分写崇祯帝登基后的北京朱明;第三大部分写南明。所以所谓“大观园”是作者借“省亲”之名,为详细记述明末清初的历史而特意搭建的舞台,即中国。】
    第十七回,“元妃的四出戏”将《红楼梦》分为《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共四大部分,实际上只有三大部分。那么这三大部分有没有具体的分法呢?有。
    1、《红楼梦》第一大部分
    《红楼梦》第一大部分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由于《红楼梦》没有第十八回,所以实际上是从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
    第六十二回探春道:“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第二十二回凤姐则道:“(正月)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所谓“(正月)二十一”,指《红楼梦》第一大部分到第二十一回为止。“正月”指第一大部分,“二十一”指第二十一回。
    2、《红楼梦》第二大部分
    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
    本回元春下谕,命宝玉与众钗入住大观园,贾政遣人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曰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
    所谓“二月二十二”,指《红楼梦》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二回开始。“二月”指第二大部分,“二十二”指第二十二回。而第二十二回即第二十三回,所以《红楼梦》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开始。
    第二大部分有一个明显的标识,那就是“茗烟”被改叫做“焙茗”(“焙茗”出现在第二十四回至第三十四回之间)。
    3、《红楼梦》第三大部分
    第三大部分从第三十七回至第八十回。由于《红楼梦》并不是编年体史书(接近纪事本末体),所以其中含有不少本应属于第二大部分的章回,比如第四十六回、第五十二回、第五十三回等等。
    4、《红楼梦》章回总结
    《红楼梦》以第二十三回“入住大观园”为界,共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第一回至第二十二回)是总写,下部(第二十三回至第八十回)是分写;下部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写北京朱明,第二部分(第三十七回至第八十回)写南明。
    二、《红楼梦》第二大部分的时代背景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作者借用《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时代背景,点出了《红楼梦》第二大部分的时代背景。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名《会真记》。作者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作家。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赴试,路经蒲东,入居古刹普救寺,遇故相崔珏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河中驻军孙飞虎兵变,围寺索崔莺莺,崔夫人许能退兵者以崔莺莺婚之。张生使僧惠明遗书友人白马将军杜确,引兵解围。崔夫人悔约,改兄妹相称。红娘乃往来传书递柬,使二人在花园相会,为崔夫人所知,责挞红娘,红娘反诘其失信,崔夫人不得已,乃约张生中试后成婚。张生高中状元,以河中府尹身份归来,与莺莺终成眷属。
    《红楼梦》作者借《西厢记》中的孙飞虎叛军,代指明末农民军。
    明末农民起义始于叛卒、逃卒。崇祯初年担任陕西三边总督的杨鹤说:“内地流贼起于万历、天启年间。援辽兵丁陆续逃回,不敢归伍,因而结聚抢掠,以渐蔓延。不幸边地亢旱四载,颗粒无收,京、民二运转输不继,饥军饥民强半从贼,遂难收拾。”崇祯十年(1637)兵部尚书杨嗣昌在奏疏里说:“流贼之祸,起于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四路进兵,三路大溃,于是杜松、王宣、赵梦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其时河南抚臣张我续、道臣王景邀击之于孟津,斩首二十余级,飞捷上闻。于是不入潼关,而走山西以至延绥,不敢归伍而落草。庙堂之上,初因辽事孔棘,精神全注东方,将谓陕西一偶(隅)不足深虑。不期调援不止,逃溃转多。饥馑荐臻,胁从弥众。星星之火,至今十九年。”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宁锦防线,绕道蒙古入关,直逼京师,崇祯下令勤王。山西军队在到达北京后因欠饷哗变,五千精锐逃回山西。陕西三边军队也在勤王途中一再发生哗变,比如崇祯三年正月,甘肃军队在安定县(今甘肃定西)哗变。参加兵变的士卒往往不敢归伍,纷纷投身农民起义,成为农民军主力。(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一日游园后,梦见自己与一书生幽会,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按丽娘阴魂吩咐掘其棺,丽娘因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时杜宝升任淮安安抚史,正为金兵所困,丽娘生前教师陈最良惊悉丽娘墓被掘,赶往报知。柳生在临安应试后,也因金兵入侵,发榜延迟,乃受丽娘之托,至淮安传报还魂喜讯。杜宝以柳生是掘墓贼,吊而鞭笞。主考官苗舜宾赶到,救下柳生,告知柳生已高中状元。杜宝因退敌有功升为宰相,以丽娘柳生为鬼妖,奏请皇上灭除。皇帝裁决,柳生拜认岳父,全家人大团圆。
    《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在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而在明末与明朝处于战争状态的则是后金。
    《红楼梦》作者用《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时代背景,点出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末世明朝。本回宝玉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点明本回正处于明末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本回还用贾芹“谋差事”,为下回贾芸“谋差事”埋下了伏笔。
    “春夜即事”,“夏夜即事”,“秋夜即事”,“冬夜即事”,“黛玉葬花”,“黛玉听戏”,好一副天上人间图画。图画中又隐隐约约烽烟四起,山河破碎,赤地千里,民生凋敝,好一派末世光景。“仔细忖度”,不觉为作者“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香菱将黛玉从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中惊醒,脂砚道:“为学诗伏线。”(见第二十四回、第四十八回)香菱即被朱棣拐走的南京朱明建文朝,林黛玉则代表建文朝之后的南京朱明。
    

    
     相关文章
    
    
    “衔玉之宝玉”即传国玉玺
    《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是“曹雪芹”
    红楼”亦“青楼”
    《红楼梦》作者是万斯同、钱名世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石头记》解读方法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戚蓼生序》译注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说明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石头记》“还泪”真相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