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题研究 > 红楼梦研究 >

逗红轩全解石头记之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一、“咏白海棠”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多尔衮进入北京,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议定迁都北京,并遣人回沈阳赍奏迎驾。八月二十日顺治帝车驾发盛京,九月初九日入山海关,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定鼎燕京”。
    “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八月二十日”即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出发之日。贾政代表明朝,清朝迁都北京标志着北京朱明的彻底灭亡,历史自此进入南明时期,离京的贾政则代表南明。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这里代指南明。探春写帖招大观园众人成立诗社,即指南明的开始。宝玉即传国玺,贾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宝玉的到来即标志着南明的建立,不过此时之“贾宝玉”已变为了“甄宝玉”,代表南明皇权。(第二回脂砚道:“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南明是北京朱明的延续,所以诗社一开端先咏贾芸送来的“白海棠”,诗社亦名“海棠社”。贾芸即崇祯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北京朱明灭亡;五月初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诞生。
    第一回脂砚道:“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所谓“起诗社于秋日”即指本回起“海棠社””,《红楼梦》中的“三春”则指南明三帝(弘光、隆武、永历)。所以本回由代表南明的探春首唱起诗社,迎春、惜春则为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李纨所代表的降清之明朝文武官员,是消灭南明的主力,所以李纨为社长。而代表南明的林黛玉、探春,则和代表满蒙的薛宝钗、史湘云一起围绕着“宝玉”作诗(“作死”,第七十九回脂砚语),效伎呈才。
    未起诗社,先起别号。
    李纨为“稻香老农”。“稻香”即“倒戈投降”,主要指率部投清(金)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但也包括被俘降清(金)的范文程、洪承畴等。
    探春为“蕉下客”。探春本欲号“秋爽居士”,后按宝玉意见改为“蕉下客”。第十七回宝玉曾作“怡红快绿”诗,其中“红”指“红海棠”,代指南明;“绿”指“芭蕉”,代指清朝(详见第十七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十九回“玉生香”)。“蕉下客”即指清朝入主北京后的南明,“下”指南方。林黛玉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南明正是清朝南下所逐之鹿,即将成为清朝口中之“鹿脯”。
    林黛玉为“潇湘妃子”。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潇湘妃子”即斑竹,代指林黛玉,林黛玉代表明朝。(详解见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薛宝钗为“蘅芜君”。“蘅芜”是香草名,也是香名。取其“香”字,代指清朝之武力降服,即“草化”。(见红楼入门之一“曹寅即胡虏之奴仆”)
    宝玉为“怡红公子”。李纨道;“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绛洞”指朱明,“绛”即朱;“花王”指统帅红楼女儿(百花,即明清历史人物)之“花神”,代指代表明朝皇权之传国玺。(详见第二十七回“饯花辰”)但宝玉现在已由“贾宝玉”变为了“甄宝玉”,只代表南明(“残明”)皇权,所以作菊花诗时宝玉虽在诗题下先赘上了个“绛”字,后却在诗中注为“怡红公子”(见第三十八回“菊花诗”)。“怡红”即“遗红”,指“残明”,即南明。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如果为只知吃喝玩乐的南明弘光帝也取一号,“富贵闲人”再贴切不过。(“富贵闲人”适用于明朝很多皇帝,比如嘉靖、万历、天启等等)
    迎春为“菱洲”,惜春为“藕榭”。宝钗道:“他(迎春)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四丫头(惜春)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菱”即香菱,代指南明。香菱由英莲改名而来,英莲是莲花,代指南京朱明。清朝不承认南明是朱明正统的延续,所以宝钗将英莲改为“香菱”。莲花、菱花都生长在夏天,但本回是秋天,预示着南明的“莲枯藕败”。所以第八十回夏金桂(吴三桂)又将香菱改为“秋菱”。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香菱之画”:“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画中寓意与本回相同。其中的“桂花”指夏金桂所代表的吴三桂,与第三十八回回首“赏桂”之桂花寓意相同。所以所谓“菱洲”、“藕榭”,实际上指即将“莲枯藕败”之南明。在南明三帝中迎春代表永历帝,惜春代表南明灭亡前后之明朝宗室和明朝遗民。
    史湘云为“枕霞旧友”。第三十八回史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贾母提起小时家中也有一个与藕香榭类似的亭子,叫“枕霞阁”。惜春之“藕香榭”代指南明之末世,那么“枕霞阁”则代指北元之末世,史氏家族代表蒙古族。贾母曾在“枕霞阁”失足落水,“几乎没淹死”,“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在“鬓角上”留下了“指头顶大一块窝儿”。这是贾母在北元末世时的经历。凤姐道:“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些来了。”意谓如今从龙入关的蒙古族,可以享大福了。史湘云则接受宝钗的建议,据“枕霞阁”号“枕霞旧友”。这已点明此处之史湘云即降清(金)之蒙古族。
    成立诗社本是探春的主意,李纨却当了社长,并定了罚约,将诗社社址也放在了“稻香村”。探春道:“只是原系我起的意,我须得先作个东道主人,方不负我这兴。”于是李纨决定“咏白海棠”,认为“拈阄公道”的迎春则以她的方式决定作七言律,并限韵“门、盆、魂、痕、昏”。迎春听天由命、毫无主见的性格,来源于南明永历帝。
    “咏白海棠”诗用崇祯帝自经殉国之海棠树代指北京朱明之亡,从而引出南明之亡。
    咏白海棠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探春代表南明。此诗写崇祯帝自经殉国和北京朱明之亡。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此联写北京朱明之末世。第一句写崇祯十七年(1644)初,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兵发西安,直逼京师。“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寒草”,秋草。“斜阳寒草”,是西望的秋景,一派萧索肃杀。“带重门”,指明军的节节防守。第二句写东面的清朝。“苔翠”,青苔,代指清朝,“青”谐“清”;“雨”,《红楼梦》常用“雨”、“水”、“露”、“泪”等代指降清明臣(详见第四十二回“钗黛合一”)。此句意谓清朝在降清者的辅佐下日益壮大,即将入关逐鹿。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以“玉”、“雪”喻白海棠,为下一联“颈联”做铺垫。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指崇祯帝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月有痕”,本指月下海棠倩影,借指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的崇祯帝。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缟仙”,白衣仙子,本指白海棠,这里代指崇祯帝;“羽化”,道家称得道成仙为“羽化”,引申为死。“我”即探春,代指南明。此联意谓不要说崇祯帝已经死去,正多情地陪伴着南明“咏黄昏”呢,意指南明是北京朱明的延续。“黄昏”代指朱明末世,这里指南明时期。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代表清朝。此诗写北京朱明之亡和清朝入关。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脂砚道:“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苔”代指清朝,见探春诗。此联意谓清朝正关起门来发展壮大自己,与崇祯帝之死(北京朱明之亡)无关(见第三十四回“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脂砚道:“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第一句写北京朱明之亡。“胭脂”为红色,代指朱明;“胭脂洗出”即指北京朱明已亡。第二句写清朝以替明“招魂”(“复君父仇”)的名义入关。“冰雪”,代指清朝。《红楼梦》常用“冰”、“雪”、“霜”等代指清朝,这源于代表清朝的薛宝钗之“薛”,即“雪”。“露砌”,带露的台阶;“砌”即台阶;“露”代指降清明臣。
    “淡极始知花更艳”:脂砚道:“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鸟鸣山更幽’也。”意谓北京朱明之亡更衬出清朝之强大。“淡极”指北京朱明灭亡;“花”指清朝;“艳”喻强大。“愁多焉得玉无痕”:脂砚道:“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此句写北京朱明灭亡的原因,即内忧外患(“愁多”)。“玉痕”指传国玺之“缺角”,“玉有痕”则指亡国;如果北京朱明之传国玺(“贾宝玉”)出现缺角,就表明代表其皇权的“通灵宝玉”已被崩掉,北京朱明已亡。
    “欲偿白帝凭清洁”:脂砚道:“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白帝”,司秋之神,代指已“羽化”之崇祯帝;“清洁”,洁净无尘,是宝钗之自喻,代指清朝。意谓为明“复君父仇”还得靠清朝。“不语婷婷”,意谓清朝一边标榜自己是“义师”,一边又“珍重”起了“芳姿”。“日又昏”,指进入南明时期。
    咏白海棠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宝玉即传国玺,代表朱明皇权。此诗写清朝入主北京后的形势。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第一句写清朝入关;第二句写清朝气势之盛。“雪”,代指清朝;“秋容浅淡”即白海棠,亦即“雪”,代指清朝;“映重门”指清朝已入关。“七节攒成”,指花在树枝上层层而开;“攒(cuán)”,聚也。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此联写清朝入关后出现了南明与清朝对峙的局面。“太真”即杨妃,指薛宝钗,代指清朝;“冰”代指清朝。“西子”指林黛玉,代指南明;“玉”代指明朝。“出浴太真”,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曾赐浴华清池;又曾戏谓其“醉颜残妆”是“海棠睡未足”;这里借杨贵妃之受宠得势比喻清朝入关后之气盛。“捧心西子”,用病西施比喻南明之“娇无力”。
    “晓风不散愁千点”:脂砚道:“这句直是自己一生心事。”写南明之乱象。“宿雨还添泪一痕”:脂砚道:“妙在终不忘黛玉。”林黛玉即斑竹,代指明朝。斑竹之“泪”指降清明臣,主要指孔有德、吴三桂、洪承畴等消灭南明的主要人物。此联意谓乱象纷呈的南明,更哪堪“胡虏之奴仆”的打击。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写南明将在“秋怨”中灭亡。“独倚画栏”代指白海棠;“清砧”,捶衣石的美称,亦指捶衣声,代指妇女对丈夫的思念。“清砧怨笛”代指秋怨。“黄昏”代指南明时期。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林黛玉代表明朝。此诗写南明。
    “半卷湘帘半掩门”:脂砚道:“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得突然别致。”清朝入主北京后,明朝(南明)对清军来说已是“帘半卷”、“门半掩”。“碾冰为土玉为盆”:写南明诞生的环境。“冰”指清朝;“玉”指明朝。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梨蕊”常喻“雪”,代指清朝;《红楼梦》中的“梨香院”也指东北之清朝(后金)。“梅花”生长在南方,代指南明。此联意谓清朝入主北京后南明在南方建立。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脂砚道:“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此联意谓南明在“雪(清朝)”中哭泣。其中第一句写下雪,代指清军南下。“月窟仙人”,指月中嫦娥;“缟袂”,白衣,代指雪,即薛宝钗之“薛”,代指清朝。“秋闺怨女”代指南明。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脂砚道:“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西风”指清朝;“夜已昏”指南明即将灭亡。
    咏白海棠  其一  史湘云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史湘云代表清朝(满蒙)。此诗所咏之白海棠指崇祯帝。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此联犹如谓上天已为崇祯帝准备好了海棠树。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霜娥”,青霄玉女,主管霜雪的女神,亦称青女,这里代指崇祯帝。“倩女离魂”,典出唐代陈玄佑《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其父却将倩娘另许他人。王宙托故赴长安,倩娘半夜追来,二人一起出走蜀地,同居生子。五年后倩娘思念父母,与王宙回家探望。王宙至家始知倩娘一直卧病在床,出奔的竟是倩娘的魂魄。两个倩娘相抱,合为一体。此联意谓崇祯帝本是“偏爱冷”,才“羽化”做了女神;虽然不是关于倩女的故事,但也一样“离魂”了。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雪”,薛宝钗之“薛”,代指清朝;“雨”,代指降清明臣。意指北京朱明灭亡后清朝在明朝降臣的协助下入主中原。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意谓面对大好形势,清朝不会坐失良机。
    咏白海棠  其二  史湘云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此诗所咏之白海棠指南明。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蘅芷”,蘅芜、清芷,香草名。“萝薜”,女萝和薜荔,泛指攀援的蔓生植物。林黛玉用“冰土”、“玉盆”来衬托白海棠的珍贵,此联却将其大为贬低,将白海棠视作随处可栽的香草和蔓生植物,借以代指清朝入关后的南明。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意指南明各小朝廷并未得到广泛的拥戴,将很快灭亡。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此联将南明比作燃尽的残烛,又比作犹如在月夜隔着水晶帘极难看清的白色的东西。南明即“残明”。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想向月中嫦娥倾诉幽情,无奈月亮已转照它处,廊下夜色昏暗。白海棠也就不仅是“晶帘隔破月中痕”,而是没于夜色,指南明灭亡。
    二、“联珠瓶”代指北京朱明与南明
    袭人接收贾芸所送之白海棠,指此时崇祯帝已自经于煤山海棠树下,北京朱明已亡。袭人要“拿碟子盛东西与史湘云送去”,指降清明臣鼓动清朝入关。袭人即洪承畴,史湘云则代表清朝(满蒙)。
    “袭人问道:‘这一个缠丝白玛瑙碟子那去了?’……晴雯笑道:‘给三姑娘送荔枝去的,还没送来呢。’袭人道:‘家常送东西的家伙也多,巴巴的拿这个去。’晴雯道:‘我何尝不也这样说。他说这个碟子配上鲜荔枝才好看。我送去,三姑娘见了也说好看,叫连碟子放着,就没带来。你再瞧,那槅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
    晴雯代指南明抗清大臣;“三姑娘”即探春,代指南明;“荔枝”即“立枝”,指南明的建立(详见第二十二回贾母之谜)。所谓“宝玉让晴雯送荔枝给探春”,意指南明的建立。所以探春全盘接受,将盛荔枝的“缠丝白玛瑙碟子”也留下了。此事在回首探春给宝玉的“花笺”中已埋下伏笔,探春写道:“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真卿墨迹”则为第四十回之“秋爽斋”埋下了伏笔。
    宝玉还孝心偶动,将“联珠瓶”插上桂花,“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联珠瓶”代指北京朱明和南明,其中之“桂花”则指吴三桂;贾母和王夫人皆孝庄,代表清朝。所谓“宝玉送桂花给贾母王夫人”,意指吴三桂等降清明臣将北京朱明和南明先后送给了清朝。
    秋纹还说跟着宝玉送花“得了福”,“喜的无可无不可”的贾母赏了几百钱,王夫人则赏了两件衣裳。晴雯笑她没见过世面,说那是别人“挑剩下的”,结果牵扯出“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袭人。“袭人受赏”指第三十六回袭人得到“姨娘”待遇。那么“受赏”的秋纹也代指降清明臣。
    “袭人笑道:‘少轻狂罢。你们谁取了碟子来是正经。’麝月道:‘那瓶得空儿也该收来了。老太太屋里还罢了,太太屋里人多手杂。别人还可以,赵姨奶奶一夥的人见是这屋里的东西,又该使黑心弄坏了才罢。太太也不大管这些,不如早些收来正经。’”
    送给王夫人的那一瓶指南明;“赵姨奶奶一夥”指明末农民军,在清朝的打击下,李自成大顺军南下进入南明管辖范围。本来应由晴雯去取碟子,秋纹去取联珠瓶。但晴雯一听麝月之言,便掷下针黹道:“这话倒是,等我取去。”抗清大臣晴雯要在清军(王夫人)南下、农民军(赵姨娘)觊觎的情况下,保卫南明。
    袭人叫一个老宋妈妈给史湘云送东西。“(袭人)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道:‘这都是今年咱们这里园里新结的果子,宝二爷送来与姑娘尝尝。再前日姑娘说这玛瑙碟子好,姑娘就留下顽罢。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替我们请安,替二爷问好就是了。’”
    “鸡头”,芡实的别称,水生植物的一种,结的果实似鸡头,因而得名。此处之“红菱”、“鸡头”代指南明,这与宝钗将英莲改为香菱寓意相同,即指清朝入关后不承认南明的正统性。袭人将“红菱”、“鸡头”送给史湘云,实际上就是指降清明臣将南明送给清朝。而袭人将从探春处取回的“玛瑙碟子”也一并送给了史湘云,其意相同。第三十二回袭人还在请史湘云做鞋子,这里袭人却已为史湘云做好了活计,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脂砚对“老宋妈妈”批道:“‘宋’,送也。随事生文,妙!”但送的不是一般礼物,而是南明半壁江山。
    史湘云不可能不问到宝玉,得知起诗社之事便“急的了不的”。第二天一到贾府,湘云便连和两首压卷,其一写北京朱明之亡,其二写南明之亡,因此“压倒群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