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国际地位及海外华语未来的走向(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41 华语桥 郭熙 参加讨论
三、海外华语的走向: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 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正在促进汉语的传播,但是,我们也还要看到,海外的华语却正面临着维持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面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作些分析。 我认为,对于一种受其他语言包围的语言族群来说,该语言的维持和发展要受到下面一些因素的影响:(1)语言态度;(2)语言的亲合力;(3)人口;(4)语言的市场价值。 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新马地区。 新加坡。 华人占其他总人口的77.7%(1990)。据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过去10年,华语运动已显成效,通晓汉、英双语的华人,在华族总人口中的比例,则从37.8%提高到48.3%。 10年来,以方言为主要语言的华族家庭,在华人人口中的比例,从50%减至31%。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23.2%的华族学生来世不想再做华人。 陈松岑等(1999)指出:新加坡的华人从情感上仍然认为方言最亲,华语次之;而从功利的角度则认为英语最有用,最具有权威,方言最差。 另一方面,就使用情况来看,华语的使用比其他语言或方言多,由此, 一些学者对新加坡华语地位的上升持乐观态度。 他们认为,如果新加坡政府希望保持华人文化,措施得当,新加坡有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英、华双语社会”。但是,他们同时也指出,“如果只推广华语而不提倡华文,不但用华语来继承传统文化的愿望会落空,华语的使用价值将进一步下降而逐渐把英语所取代,新加坡将变成完全西化的社会,新加坡的华族事实上也讲不再是真正的‘华族’了。(陈松岑等,1996:88)看来新加坡华社的最乐观的结局只不过是一个英、华的双语社会罢了。而在我们的访问中,受访人对此基本上都持悲观态度。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新加坡华语的前途正处在十字路口。不过也有好消息。政府开始鼓励母语教育。例如新加坡正在推行一项计划,在这项计划下,非大学毕业的母语教师若申请成功,可享有两年的有薪假期,他们的学费和其他核准的费用,都由教育部支付。此外,新加坡吸收许多中国新移民和永久居民,这也会对新加坡的华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再看马来西亚。 华语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共同语。马来西亚华人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100多年来,为了继承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华社坚持母语教育,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民族语言,取得了很大成绩。马来西亚政府也认识到华语在国家的和谐和建设中的重要性,实行了多语教育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华族和友族学习和使用华语。据最近看到的消息,教育部给母语教师增加了一百巴仙的津贴。虽然这个数目还不高,但对于母语教师来说,还是一件好事。 目前,有80%以上的华人子女进入华小学习;同时,非华人进入华校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华语在马来西亚的维持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按照最新的人口调查数据,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总人口的25.5%。华族人口比例自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就一直往下滑,从1957年的37.2%减少至2000年的25.5%,目前,华人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一些人士指出,预料在100年后,华族将只占马国总人口的5.5%,并将在2020年时减少至18.7%。到了2100年,华族将只占5.5%。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华人继续以聚集型的社会存在,否则华语将会逐步消失。 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的华语也处在十字路口。 当然,海外华语的存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作为华语大本营的中国的发展。语言的市场价值决定了社会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某种语言。因此,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将是海外华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最近的《亚洲周刊》在分析到海外华文的情况时说,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增强。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此外,近几十年大量的大陆新移民又为海外华文的传播带来新的气象。这些新移民受过较好的教育,有较强的文化需求,在世界许多地方建立了华文的报纸和杂志等,并建立起海外华文文学的消费市场。还有如上所说的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对华语的传播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理论而言,海外华语的发展有以下几种可能:(1)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继续得到维护和发展,其水平逐步向汉语标准语靠拢;(2)在双语或多语社会中存在并逐步偏离汉语,形成一种新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华语;(3)逐步为其他语言所取代——在新加坡可能会形成不再使用华语的新加坡族,以singlish为族语;在马来西亚,三大民族会逐步融合,形成新的马来西亚族,其语言是以马来语为基础的马来西亚语。 从目前情况看,华语正处于第二种情况,但同时也有向第一发展的趋势。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可能是结果(3)。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华语的维护,不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建立语言计划,也同样有可能滑向(3),而这个结果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正确地认识海外华语的未来走向,科学地制订语言规划,对于海外华语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目前有以下几项工作亟需加强。 1. 抓住机遇,加强传统教育 中国的全面发展为海外华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马来西亚华人素有重视华教的传统,目前应该紧抓机遇,使新一代明确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识到在今天的发展中继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而掌握华语是继承中文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的桥梁。 2. 在华语教育中坚持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主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在华语教育中坚持主体化才能保证华语(包括华文)不变质,才能有助于同全世界华人的沟通;而只有坚持多元化,才能保证华语的多样性,更好地为所在国的华人服务,增强华人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自信心。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为了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我们必须适时地在世界各地华语之间开展协调工作。说“协调”而不说“规范”和“统一”,表面看来只是术语的问题,其实这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观。一方面,“统一”也好,“一体化”也好,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指自然的,一个是人为的。如果两种语言或方言自然地“统一”或“一体化”,不会有什么问题,历史上已经有过许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如果是人为地“统一”或“一体化”,不仅有可能引起冲突,也不利于汉语之间的沟通。如果用“规范”,可以表明人的有意识的干预,但是,这一做法就又意味着其中的一种汉语是不规范的。因此,在汉语和各地华语之间采取协调的方法既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也是对各地华人语言使用现状的尊重。 过去我们在规范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些失误也影响到了海外的华文教育。海外华社的一些语文工作者出于对汉语的热爱,片面地强调华语的纯洁和规范。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是海外许多年轻人谈汉语色变,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汉语的信心,形成了上华校不如上英校或国民型学校的心态。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期间我接触了不少年轻的华人,他们之所以放弃华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华语离他们太远了,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会。因此,解决好本土汉语和域外汉语的协调问题,对于域外汉语的维护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华人学习汉语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育中考虑到马来西亚的实际就有关方面做些调整也是必要的。最近看到杨欣儒先生的文章,谈到对于华语中可轻可不轻的音一律不轻,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对此非常赞同。我觉得甚至还可以再放宽一点,对于没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轻声,也可以不轻。 3. 处理好和国语或其他友族语言的关系 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整个人类正在进入双语或多语的时代。发展华语教育不是要发展单一语言的教育,也不是要搞民族主义。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是对其他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民族,这种兼收并蓄当然也包括语言。 (此文为笔者2001年8月23日在马来西亚韩江学院的演讲稿节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对外汉语学”说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