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诞生 ——摘自《海棠花前绽放的记忆》 推荐人:张丽 推荐理由:最喜作者那种云淡风轻的姿态,如序所言:书桌上的茶杯,融进一缕夕阳,几片刚泡进的海棠花瓣,如仙子般在水中缓缓舒展。这些花瓣是去年采摘的,风干后,和花叶泡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我所喜爱的特殊味道。淡淡茶香中,我缓缓踱到窗前,静静凝望远处的海天。窗外海风轻拂,归帆点点,落霞灿烂。
现在,央视和许多媒体,把1983年春节晚会说成是第一届“春晚”,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我:因为我既是1979年“春晚”、1980年“春晚”的导演,也是1983年“春晚”的导演。中央电视台那时还没有实行总导演制,这三届“春晚”,每一届都是由两个老导演执导:1979年是我和杨洁;1980年由于是多城市录制联播,由我、杨洁和黄一鹤分别执导;1983年是我和黄一鹤。晚会的总体设计、节目的制作安排,都是一起商量、分工协作的。 为什么我要特地说明“春晚”的诞生过程,特别是强调央视“春晚”是诞生在1979年呢?因为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今天我们探讨“春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能不回顾它产生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春晚”诞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之后仅仅36天的1979年1月27日,它是十年“文革”动乱结束的标志之一,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坐标,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创举。正是从70年代末期之后,“春晚”与吃饺子、放鞭炮一起,构成家家户户欢度除夕的新习俗。 近年来,对央视“春晚”的热议与争论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舆论热点。这本身也说明,春节晚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常说“软实力”,国家的传统文化正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央视“春晚”已经成为这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春晚”要不要办下去的争论似乎没有必要,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怎样把“春晚”办得更好,更能够满足全国人民的期望。 怎样才能确保“春晚”每个节目都能成为光彩夺目的珍珠?艺术水准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要看它在晚会总体设计中的地位是否适当,与它要表达的主题是否适应,演员的选择能否准确地表达编导的意图。1987年“春晚”中几首成功的歌曲,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精心打造而成的。 《我们是黄河泰山》,这首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春晚”经典歌曲之一的作品,是由曹勇作词、士心作曲,彭丽媛演唱的。 《我们是黄河泰山》曲谱完成后,彭丽媛、董文华都拿到了这首歌曲,她俩很喜欢,也都希望能在这届“春晚”演唱这首歌。分工负责歌曲的导演拿不定主意,向我请示。我对彭丽媛和董文华都很熟悉,她俩都是具有深厚功底的优秀歌唱演员,同时又各具特色。彭丽媛是纯正的民族唱法,董文华则含有通俗唱法成分。1982年我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电视艺术片,主题歌原来是用的合唱和领唱形式,后来改为独唱,经彭丽媛在舞台上演唱后一举打响,红遍大江南北。董文华同样和我有过多次合作,她的音色也很甜美,更多的表现为婉约、抒情。经过反复考虑,我觉得《我们是黄河泰山》这首歌气势豪放,更适合彭丽媛唱。我同士心商量,他表示当初主要也是为彭丽媛写的。为此,我向董文华作了解释说明,同时为她在这届“春晚”中安排了另一首歌的演唱,董文华愉快地答应了。晚会播出后的效果正如我所预料,证明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个事例也说明,一个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作者、演员与导演这三方面的素质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密切合作。 责任编辑|崔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