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重温史铁生的两封旧信(3)


    我保存至今的史铁生的两封旧信,第一封写于1983年12月12日:
    来信和台历都收到,谢谢!
    不过,我现在手头没有稿子。近日正在修改一个中篇,很费力,已经答应先给《十月》看了。何时改好,还难说,最近又有许多其它的事。
    上次的照片也收到了,但当时随手一放,事后再也找不到了。最近收到上海文艺出版社信,他们要编“八三年全国优秀小说选集,向我要一张照片。我寄去一张,他们认为不适于制版,又来信要。我不经常照像,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了。如果上次那些照片,您还存有底片或照片,请寄给我一张适于制版的。上海方面要得还比较急。您如能找到,请尽快寄给我,如找不到也请告诉我一声,再想其它办法。
    祝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般的居民家里都没有电话,有的街道有公用的传呼电话,但像史铁生这样的残疾人,去打和去接公用的传呼电话都不方便,有事需联系时,只能靠通信。那时候,一般的上班族,也玩不了相机。恰好《新观察》是讲究文图并茂的杂志,文字记者出门采访,也都配备拍黑白照片的轻便相机。记得8月11日我去史铁生家拜访之前,我的一位也曾在陕北插队的内弟刚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深受感动,非要跟我去见见这位他所崇拜的同代人,和史铁生合个影。因此,那天,我不仅在史铁生家给他拍了好几张照片,而且,我和内弟还用轮椅推着他去了近侧的国子监,在那里分别与他拍了合影。收到史铁生的这封信后,我当即把那天为他个人所拍的照片都寄给了他。因此,如今在我手头所存的他个人的生活照,只有一张没拍到头顶的了。
    果不出所料,《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了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二十篇获奖作品中,虽说不是“打头的”,但仅列陆文夫的《围墙》之后,也可说是名列前茅了。在1984年3月19日举行的颁奖会上,“文革”后引领文艺界思想解放的周扬,赞扬《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需要有“真正艺术家的勇气”的作家才能写出的作品。冯牧在讲话中,则把史铁生称作为 “一位值得我们重视的青年作者”,并说:“我们欣慰地看到,疾病夺去了他赖以行走的双腿,但是,非凡的毅力和对生活的信念,却给他插上了在广阔天空展翅飞翔的翅膀。通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为我们唱出了一首多么动人的饱含深情的陕北高原人民之歌和生活之歌。”
    就在颁奖会后不久,我收到了史铁生的一封信:
    石湾:
    您好!
    前些天于大卫带来您的信,说到拜见丁玲同志一事。丁玲同志这么热情,我当然是要从命的。不知于大卫把我这意思向您转达了没有。于走后才拆开您的信。第二天牛志强来,我请他转告您:我去,坐什么车都行。——亦不知他转告了您没有。近几日不见音讯,心中不免忐忑,倘于、朱二位未作转达,岂不怠慢了丁玲同志的盛情。特此专告。
    即颂
    春安!
    史铁生
    八四年四月十二日
    史铁生在此信中提到的于大卫是我的同事,牛志强则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责任编辑。丁玲盛情邀请史铁生去见她,怎么会让我来写信向史铁生转达呢?此刻回想起来,缘由大致是这样的——
    在1957年被打成文学界头号大右派的丁玲,于1979年回到北京,恢复党籍,重返文坛,并于11月11日以高票当选为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按她的资历,作协是应该立即为她配备秘书的。作协在征询她本人的意见时,她仍希望原秘书张凤珠回到她的身边。张凤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丁玲任所长的中央文学讲习所的学员,一位青年女作家,放弃了写作,本就不很情愿,未料还受丁玲的牵连,也被打成了右派,经历二十二年的磨难后回到中国作协,年近半百,就一心想搞业务了,没能同意再去给丁玲当秘书。直到1981年7月,丁玲重返北大荒,相中了农场热情的接待员王增如,她才又有了秘书。而在王增如未调京之前,丁玲遇有一些难办或急办的事宜,她还是要请张凤珠帮忙处理。三次作代会后,《新观察》杂志的复刊工作就已启动,张凤珠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因中国作协恢复后无办公楼,《新观察》杂志社只得借用《人民日报》社位于王府井大街190号的几间木工房办刊,丁玲每到王府井大街购物或到近侧的协和医院体检、看病,都要顺便到《新观察》杂志社来找张凤珠。因编辑部仅有的三间办公室是相通的,而文艺组恰好在正中间,所以,往往丁玲一到,就先在文艺组坐下来,和我们一起聊聊创作动态,问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人新作。
    我清楚地记得,丁玲没有出席3月19日在国际俱乐部举行的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颁奖会,而在颁奖会后不久,丁玲到《新观察》杂志社来小坐时,说她真心喜欢像《那人那山那狗》《琥珀色的篝火》《船过青浪滩》《兵车行》等获奖作品,尤其是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大加赞赏:“我也在陕北生活过,可我没写出水平这么高的作品来。”并说要举行家宴,与史铁生、唐栋等获奖的青年作家好好聊一聊。因王增如与这些获奖作家素不相识,她就把邀请这几位青年作家的联络工作委托给了张凤珠。张凤珠知道我与史铁生熟识,就让我代她给史铁生写信。我刚写好信,就得知于大卫第二天要去史铁生家组稿,我就让他把信捎了去。第三天,牛志强即打电话给我,转达了史铁生接受丁玲邀请的意愿。但后来,此事之所以拖延下来,是因为丁玲临时改变了主意,她决定先以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召开一次由她主持的小说创作座谈会,评说获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二十篇作品。未料,1984年4月27日,所邀请的二十多位与会人员中,张洁、李陀、陈建功、梁晓声等中青年作家都没有到会。因此,那次座谈会实际上成了一次老作家的聚会。舒群、草明等老作家们发言很热烈,大谈应该重视左翼的传统,重视延安的传统。一上午争先恐后的发言还不过瘾,丁玲提议第二天上午继续开。第二天上午老作家们的发言依然热烈,丁玲像是谈感受,又似在做总结,感慨道:“我们的老作家真是‘宝’哇,谁都有一肚子创作经验,现在很多部门都在抢救资料,我们应该把这些‘宝’也抢救下来,这是中国文学的一笔财富哇!”老作家乐于送宝,中青年作家却不见得乐于接宝,于是,这种关怀中青年作家的座谈会就成了一群老作家的自娱自乐和自我满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