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中国现代作家的独特存在(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22 文艺报 桑媛 newdu 参加讨论
赤诚肝胆勇闯实业救国路 实业救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直长生不衰的社会思潮和历史实践。青年时的李劼人就已经萌生实业救国的想法,这在现代作家中并不多见。创办实业的过程,艰难坎坷,跌宕起伏。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中国资产阶级势弱,实业救国,注定是一条艰难之路。 1935年秋末,李劼人创办的后又停产的嘉乐纸厂被一位乐山商人注资,起死回生,李被任命为董事长。这间纸厂是李在成都大学当教授期间,与其他人一起投资创办的,结果不仅没有赚到钱,还把多年的积蓄赔了进去,而且负债累累。李劼人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而告终,但他没有放弃。此前,1933年这一年卢作孚(李的好友、实业家)力荐李担任民生机械修理厂的厂长,但是日久他与其他股东发生矛盾,1935年坚决辞职。同年,嘉乐纸厂起死回生他又做回董事长,好景不长,两年后,抗战爆发,纸厂经营艰难,他欲辞职回归创作,但是没能脱身。至1943年4月,与纸厂股东发生争执,辞去总经理一职,保留董事长的职务。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期间,纸厂面临更大困难,甚至发不出工资,停业数月。但在动荡的年代,事物的发展总会发生戏剧性的转折,至1949年年底,即12月28日,成都解放,嘉乐纸厂积压的纸被《川西日报》全数买走,工厂立刻复活。直到1950年7月李劼人当选为成都市副市长,他的董事长职务才卸任。这就是嘉乐纸厂两起两落的发展历程,是李劼人实业救国生涯的坎坷之路,也是中国志士仁人实业救国的缩影。 嘉乐纸厂将西方先进的造纸技术引进四川,满足了抗战时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新闻用纸和教科书用纸的需要。经营纸厂期间,李与“文化界救亡协会”合作,捐纸支持刊物《笔阵》出版,此外,还特别设立“文化事业补助金”,救助贫困作家,为抗战胜利和文化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张天翼、陈白尘等客居四川的作家都受过李的救济和资助,传为佳话。李创办实业,不像普通商人一样贪图财物利益,而是怀抱鸿鹄之志,尽己所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多做一点事情,让国家更强大,以期民族走向独立。 此外,开“小雅”餐馆,当机械厂厂长,也是李涉及的经济活动,但并不是他的主业,其缘由更多的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以之谋生,因此创办纸厂承载了李劼人实业救国的宏伟理想,体现了李作为实业家的敢想敢做,勇于实践的行动力。这与作家以笔为枪的文学创作活动貌离神合,具有内在统一性,但是与文学创作的“纸上谈兵”相比,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强大的行动力。在实践中,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丰富的经历中,他深谙世事,细心感受身边的一切,这也是其文学作品并不是他理想国建构的基地,而是理性选择对历史和风物记载的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