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中国现代作家的独特存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1 文艺报 桑媛 newdu 参加讨论
今年是李劼人诞辰125周年,这位被忽视的中国“左拉”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翻译家。但他的身份不仅于此,他既担任过《川报》的编辑,又是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社的创办人;既在法国生活过四年,成为法国作品译著的先行者,又任职过解放前成都大学的教授;既为养家糊口开过小餐馆,又曾到中学以教书为生;既投资过纸厂,担任董事长,又在解放后担任过成都市的副市长。他丰富的经历和体验,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给养,为他的思想延展了宽广的边界。其中,李劼人最重要的两个身份就是作家和实业家。 1935年对于李劼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李劼人创作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同时,李劼人曾经投资失败的嘉乐纸厂被重新注资,起死回生,李出任董事长。以文学创作和实业救国两条主线贯穿的生命轨迹,在这一年形成一个交汇点,起承转合着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走近李劼人,缅怀这位杰出的作家和实业家。 “大河小说”展现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1894年甲午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借鉴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史诗性长篇小说的模式和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写法,各以一个典型的家庭为叙事中心,联系纷繁复杂、波谲云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死水微澜》以1894年甲午战争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为时代背景,以成都郊外一个小乡镇为场景,将普通人蔡大嫂、罗歪嘴等放在历史转折关头,详细描写社会各层次的变化、反应,使主角的个人日常生活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描绘了四川社会各种历史力量的冲突激荡、发展演变以及川蜀的历史风物。“死水微澜”之题是一个隐喻,晚清社会中主人公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描绘出“安静如死水一般的古城”,在时代的风潮下激起微澜,也是中国旧社会的一个缩影。正如书中所说:“当义和团、红灯教、董福祥,攻打使馆的消息,潮到成都来时,这座古城不过清风拂过水面,微微起了一点涟漪,做官的照样做官,做生意的照样做生意,居家、行乐、吃鸦片烟的,照样居他的家,行他的乐,吃他的鸦片,各处人心依然是微澜下的死水,没有一点动向。” 《暴风雨前》是以辛丑条约签订后,展现了成都1901年至1909年之间,西方科学民主思潮不断涌入,民智渐开,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在内地勃兴,知识分子纷纷出国留学,“师夷长技”。与《死水微澜》不同,《暴风雨前》展现的是知识分子的锤炼、锻造与变化。以半官半绅的地主郝又三的家庭为核心,讲述了四川诸多新事物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的新变化,包括宣扬维新思想的文明合作社的成立,申报、沪报在成都的落户,东渡日本的留学潮,川汉铁路的建造,省城第一届运动会,以及真实记录了孙中山等人的革命运动,四川郫县“打毁教堂,殴毙教民”等大案,红灯教进城,江安事件,逮捕革命党人等历史真相,预示着暴风雨必然到来。 《大波》是以保路运动为核心历史事件,叙述了其原因、发展的经过及最后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由于李本人亲身参与了保路运动,因此创作时感觉“胸中奔腾不能自已”,其刻骨铭心的切身体验、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严谨求真的史料调查,以主人公黄澜生出生于新潮的半官半绅家庭为依托,正面描写了历史事件、发展规律,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清晰再现,将枯燥沉寂的历史档案加工成曲折跌宕的精彩故事。 郭沫若对其叙述规模和叙事技巧大加称赞:“以正确的事实为骨干,凭借着多种多样的典型人物,把过去了的时代,鲜活地形象化了出来,堪称‘小说的近代史’。”纵观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准确真实地刻画了大小事件的地点,把人物和情节放在一个毋庸置疑的“巴蜀空间”展开,表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这就是李劼人呈现给读者的历史小说创作。《死水微澜》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现代历史小说,“大河三部曲”异曲同工,展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品格。如果说司各特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者,那么李劼人便是中国历史小说向现代转化的开创者,如果说曾朴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模式的开创者,那李劼人就是中西融汇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他拓宽了历史小说的视野,使其民族化、本土化,将历史真正写成了小说。“大河三部曲”对历史的逼真勾勒,将时代潮流的涌动和冲击一一呈现,生动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历史大转折时代”,成为一幅全面生动的清末民初历史画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