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呼唤萧殷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2)


    业师易得,仁师难求
    文化学者黄树森以此誉其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伟大人格力量的标杆式人物。他说,萧殷先生担任《作品》杂志主编时,定下了三条“不近人情”的规矩,一是退稿信必须超过5000字,以示对作者和作品的负责;二是年青人发表作品要经常更换笔名,脚踏实地,不能祈求一夜成名;三是外出采访要善于提“问题”,而不是“问号”,所提问题要深思熟虑、有的放矢、抓住实质。著名作家金敬迈回忆到,萧殷先生曾因他的一篇小作而主动邀他面谈,给予详细辅导,使他后来创作《欧阳海之歌》大受禆益。萧殷经常给素未谋面的业余作者回复十数页长的信件,有的还是在病榻上断断续续写成的。广东省老领导张汉青回忆,萧殷先生对文学青年的指导与帮助,大多是以鼓励为主,但也有直陈其弊,严厉批评的。他在讲话中引述了萧殷回顾自身文学道路时的一段感慨,“在社会主义时代,我觉得无论如何,不应当像旧社会那样,让文学青年乱碰乱撞了。”“越来越自觉地投身于辅导青年写作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头钻进去,再也出不来了,为此匆匆三四十年,现在不觉年近古稀,两鬓已白,始终未能越出雷池一步,分不出力量来研究其他文学问题,只能在这个小圈子里留下几个脚印而已。”然而,正是这几个看似不起眼的“脚印”,支撑起萧殷先生甘当绿叶、甘为人梯的人格力量,也激励了无数文学青年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砥砺前行。
    本次研讨会,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萧殷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宝贵精神。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今的文学事业要发展,文艺评论要振兴,正是需要越来越多像萧殷这样具有执著的献身精神的“伯乐”,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土壤才能越来越丰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