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永不言倦,求学永不言老——忆叶渭渠(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16 《中国艺术报》 唐月梅 参加讨论
叶渭渠最感念的是: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何方同志不嫌弃他这年过五旬的老人,接纳了他,让他兼及研究日本文化,并两次征询他的意见,让他担任社会文化室主任。叶渭渠觉得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并觉得自己既然已经下决心弃政从文、弃仕从学,就接受了前者(到日本所来)而婉谢了何老的好意(不当文化室主任),以“寡欲勤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上,进入了前半生曾苦苦追求的学术理想之境。 何方老所长的指点,让叶渭渠兼及研究日本文化,扩大了研究日本文学的视野。那时正值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我国学界提出“更新文学观念”和“重写文学史”、“重写学术史”的议题,并热烈讨论。叶渭渠趁此良机,积极学习文艺学、文化学、美学理论以及相关边缘学科知识,重新整理多年积累的图书目录和已经收集到的资料,还进行了一些中期研究课题,撰写了《日本文学思潮史》,和我合著了《日本人的美意识》,并为撰写《日本文学史》做着前中期准备工作。 在这时,一家出版社来约稿,我们提出了几位日本作家的作品,其中有三岛由纪夫的《春雪》,因为写《日本文学史》现当代文学部分,三岛由纪夫其人其文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文革”期间《文艺专辑》将三岛由纪夫定性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加速复活的反动作家、右翼法西斯分子”,他的作品是“贯穿着武士道+色情的黑线”,是“日本军国主义逐步复活的一个策略”。虽然我们当时手头掌握的资料有限,但从他的《春雪》等作品来看,对这个结论是存疑的。不过提出翻译《春雪》这个选题,我们也有所顾虑,曾与林林同志商量过,林老让我们不要带这个头。我们将此意见坦诚告诉了出版社,幸好出版社层层请示,最后获得时任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高层领导(习仲勋同志)批准,《春雪》终于由我翻译,三岛由纪夫小说终于第一次得以在我国公开出版发行,与我国读者见面了。 1989年之后,叶渭渠退休了,但仍然坚持走独立求学之路。1991年至1992年,访美、访日两年其间,我们进一步广泛收集日本文学史有关文献,与日本作家、文学史家对文学史写作深入交换意见,同时掌握了三岛由纪夫的大量资料,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后,不能认同《文艺专辑》对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上述定位。于是叶渭渠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就这位作家的精神结构的双重性和文学作品的复杂性论述了他的观点,还主编了《三岛由纪夫文集》(全十卷),我撰写并出版了《怪异鬼才 三岛由纪夫传》。这时有人指责我们搞“三岛热”为“军国主义分子”翻案,公开攻击我们“没有民族感情”,甚至以非学术的手段引来外力干预我们召开的“三岛由纪夫文学研讨会”。于是叶渭渠将研讨会的论文合集出版了《三岛由纪夫研究》,再主编一套全新的《三岛由纪夫作品集》(全十卷)。通过这些事,使我们懂得做学问贵在坚持,贵在迎难而上,贵在不懈地维护学术的尊严和追求学术的真理。在突破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这两个难点——一个在伦理观念上,一个在政治观念上——在总结研究日本文学及其历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两人准备了多年的《日本文学史》(全四卷六册)进入写作阶段,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推荐,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和“十五”规划项目。 从此,这个课题前后花费了整整10年功夫,最终完成,收入季羡林先生总主编的《东方文化集成》,于2004年1月出版,获得国内外学界的积极评价。这部《日本文学史》荣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日本文学史》和此前出版的《日本文学思潮史》《日本文化史》(图文本)《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史》等多部论著,被20多所大学有关院系列为考研必读参考书。 2007年的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排名外国文学学科论文引用前10名作者中,叶渭渠名列第六名。这些评价和奖励,极大地激励和鞭策着叶渭渠继续焕发迟暮的学术活力。2009年,年已八旬的叶渭渠刚刚完成我院老年科研基金项目《日本文化通史》,就着手整理旧作《日本文学思潮史》和修订编录《日本小说史》,筹划出版三卷本著作集,作为他一生求学的纪念,也作为报答何方老所长给他求学机遇的恩情,以及献给社会和读者的一份学情。是诸多同仁对此事的关心支持,使叶渭渠的意愿得以实现。 叶渭渠总是念念不忘大家对他的恩情,总是默默地向关心他的同仁和读者表示心意:他求知永不言倦,求学永不言老。叶渭渠确实是在余生中分秒必争永不停步地在求知求学的路上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到2010年12月11日晚10点半,心脏病突发,驾鹤西去,永远离开我们。但我总觉得他依然在我身边,只是默默不言语就是了。 (作者系叶渭渠夫人、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 (本报记者乔燕冰根据唐月梅在“融化的雪国——叶渭渠先生追思会暨纪念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标题为整理者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曹辛之24页长信谈论《说九叶》
- 下一篇:他是那种有一盏心灯的人——回忆童庆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