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一位沉静平实的学者(2)


    二冬教授留校后,曾经住在北大的教师宿舍区畅春园55楼。我们也是这里的老住户,不过,两家的居住时间并不重合,我们搬去蔚秀园之后,他们才入住。听说他们的房间比较大,但只有一间。为贪恋此处离图书馆近,二冬教授在这个筒子楼里住了很多年,他的几部重要著作大多是在这间寒舍中完成的。我手头就有他签字赠送的《中国诗学通论》(与袁行霈、丁放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以及《补正》上中下三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而以我不够专业的眼光来看,最难得、也是我最看重的是《补正》。在没有电脑可供检索、查阅的年代,全凭亲力亲为地翻检典籍,博搜详考,集腋成裘,成此一部巨著,可以想象,二冬教授为此付出了多少时间和心血。此书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唐代文学研究,更为整个唐五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块坚实的基石。我一向敬佩那些在资料集、工具书上舍得投入大量精力的学者,他们在成就个人学术功业的同时,也令学界同人一并受惠。因而,正是这部书的面世,让我对二冬教授产生了敬意。
    在原本很少的交往中,幸好由于一个特殊的机缘,让我们之间有过一次算得上是频密的接触。事情须从1980年代初讲起,彼时北大中文系和东京大学文学部中文研究室达成协议,为加强两校的学术交流与联系,每两年,由北大派出一名古代文学的老师到东大任教。首任赴日教师正是二冬教授的恩师袁行霈先生。而1999年,轮到我来东大。两年后的2001年3月31日,我的任期结束,派来接班的即为袁先生的这位高足。
    翻查当时的日记,那天下午4点,中文研究室的助手沟部良惠小姐带二冬教授到我住的房间来。因为这套房子是执教东大的北大老师们的固定居所,所以,我有责任向二冬教授介绍屋内各项设施的使用情况,以及诸如垃圾如何以及何时丢放在何处、在哪里晾晒衣服等等。6点,我们一起穿过校园,步行至东大正门外的明憩居酒屋,参加中文研究室为我和二冬教授举行的欢送与欢迎会。学生之外,藤井省三和户仓英美教授都来了。那天大家喝了不少清酒,还有一瓶冲绳的泡盛酒,聊得很高兴。但二冬教授初来乍到,和众人不熟,仍然没有太多的话。归来已过十点,藤井和二冬教授送我到家,还上来坐了片刻。
    4月1日是我返京的日子。10点多,沟部仍陪二冬教授一起过来,这次还从前夜投宿的东大山上会馆带来了行李,二冬教授也就正式接替我成为这间屋子的新主人。12点过后,一位相熟的香港朋友赶来送行,我请三人到最近的根津地铁站附近吃了寿司,顺便向二冬教授指点了购买日用品及食物的超市和菜店位置。席间,还是我们三位女性聊得多,二冬教授照样很少开口。我明白,这并非他有意矜持,反倒是恂恂儒生的本色。
    我对二冬教授也有抱歉处。因我派赴东大任教时,母亲突发脑溢血中风,导致偏瘫以致亡故,所以每到寒暑假,我都是归心似箭,在北京停留尽可能多的日子。中文研究室主任藤井省三教授了解我的难处,一律放行。但按照日本公务员法的规定(国立大学教师当时也属于公务员),即使假期无课,教师也不能随便离开日本。东大文学部部长终于对我的一再请假回家表达了强烈不满。而二冬教授接任后,这项政策开始严格实行,他因此缺失了很多与家人团聚之乐。
    2003年的4月1日,完成了东大讲学任务的二冬教授回到了北大。第二年即2004年春,继三年前第一批支援西部高校讲学计划的启动者孙玉石、陈平原等教授之后,二冬教授也来到了新疆石河子大学。随后发生的故事尽人皆知,二冬教授也以恪尽教师职守而被树为典范。
    不过,留在我记忆中的,仍是那位沉静平实的学者形象。无论外界怎样变化,他始终如一。
    2015年8月9日于圆明园花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