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罗家伦的藏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53 中华读书报 罗久芳 参加讨论
先父罗家伦的藏书数量共约一万四千册。这批累积了九十多年的藏书,曾长期滞留欧、亚、澳、美四洲,搬运经过地中海、印度洋、长江、台湾海峡和太平洋,却都平安无损,没有遭遇天灾人祸。 中国的私家藏书有很悠久的历史,对文化的传承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历代的京都和江南的富庶地带,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书世家和他们的藏书楼。可是历经风雨沧桑与战乱浩劫后,完整留存的藏书已是凤毛麟角了。 先父罗家伦先生(1897—1969)的藏书,却是他个人兴趣和意愿的成就。由于嗜好文墨诗画的先祖父游幕江西,父亲幼年在南昌受的是庭训和家塾教育,对线装书自然是最熟悉而有感情的。1914年他离家进入上海复旦中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三年后考上了北京大学外文系,初次接触到大量西方书刊,眼界更为大开。在蔡元培校长创始的学术自由风气之下,他尽情跨系听课,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包括组织“新潮社”,为《新潮》杂志撰文,继而担任编辑,又成了“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这些经验,导致他得到一个非常特殊的留学机会。这个“穆藕初奖学金”不限制主修的科目,不要求攻读学位,也没有时间限制,并且鼓励获奖学生们到美国和欧洲,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特色,俾能回国作出贡献。父亲在美国三年之后,奖学金创办人的企业破产,他决定转往英国,德国和法国继续游学,三年中在伦敦、柏林和巴黎三大都市的名大学听课,去博物馆、图书馆看书,找资料,最后选定研究中国近代史为终生志业。 早在北大时期,主修外国文学的父亲自然对外文书籍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穷学生,他却因下笔勤快经常能赚些稿费,逐渐养成了买书的嗜好,并坦白地说,“傅孟真(傅斯年)和我两个人,是每月都要向日本丸善株式会社(代收西书的书店)报效一点款子”。父亲毕业后到达美国,开始与母亲通信交友,第三次给她的信里就提到代她购寄两本书,以后鱼雁不断,信里经常提到赠书和互相托代买书的事。1925年父亲到了巴黎,深感机会难得,买书和读书都很多。他在和母亲讨论求学的一封信里说,“你说你在学‘中国国际条约关系’,此科与我的近代史甚有关系。我关于此方面看书甚多。A.B.Morse:The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ChineseEmpire,3Vols.与HenriCordier:HistoiredesRelationsdelaChineaveclesPuissancesOccidentales,3Vols.二书较好而可靠,不失为学者著作。二者我都有;后者已绝版,甚难得。我关于此类的书,自己已有百余种,其中甚多难得者”。 这段时期父亲的经济情形已很窘迫,不得已通过蔡校长向张元济先生借贷了1500元,才得继续他的研究计划。1926年初父亲委托先回国的陈寅恪先生代向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申请一笔款子,由他负责代购关于中国史料的西文书籍带回。那时他说“自己的书约一千种,但门类较多,绝不够用”。不巧陈先生尚未抵达北京,清华便因故影响到研究院的运作,父亲只得积极筹划回国,无奈再向张元济先生借到600元。他给母亲的信里感慨地说:“近代中国史料中,可译者甚多……。我现在关于此类书籍,极力收买,已有百余种,其中多有绝版者,甚为可贵。但恨经济能力,不容我多购。我的书前函告你约千,但我自己也无法确实统计,大约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左右;大约德文二百左右,法文三百左右,余均英文;现分存纽约、柏林、伦敦各处,并堆满巴黎房间;将来运回运费甚可观,不无可虑。……有时候第二天没有钱吃饭了,头一天还是大批买书,不如此则永买不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难得的好编辑黎丁
- 下一篇:汪曾祺:爱逃课的个性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