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读 | 苏轼:最高级的人生哲学,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可以称得上是北宋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诗词、书画、医学、饮食等领域都具有杰出的成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对自己宦海沉浮的一生的总结。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苏轼堪称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倡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的代表性人物。虽然他的一生中不乏“生死两茫茫”的悲情时刻,但更多的是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他建立了出处进退从容应对,超然自适的哲学观,树立了自己主宰自己、无所待于外、潇洒自如的高贵人格形象,对于后世知识分子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苏轼一生坎坷。出仕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排挤、外任或贬谪生涯中度过的,30余年仕途生涯中,徙、贬达20余处,经常与贫困为伴,有时甚至居无定所,食不果腹,靠友人、邻里帮忙接济渡过难关,他曾经总结说自己“一生忧患,常倍他人”。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吸纳大量的读书人加入到食国家俸禄的庞大队伍中来,虽有实权的依然是少数,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宋代形成了我国传统社会最完善的政治监督机制,使得文人更加具有了忧患天下的责任担当精神,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主张,更加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北宋也是个党同伐异现象严重的时代,党人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使得宦海浮沉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少有结局好的高官。 所以,宋代有儒家信仰的知识分子对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有着更深刻地体会,苏轼就是这样的读书人的代表,他具有儒家特色的担当意识、忧患意识、悲剧意识。在苏轼众多的策论、策断,以及《苏氏易传》《东坡书传》中,苏轼总在思考如何治理国家这个“大道”问题,反复申明自己的主张。对于帝王和权臣的品德、见识,制定政策的好坏,苏轼敢于仗义执言,即使是在乌台诗案以后,依然保持着这样的坦荡和责任感。 在苏轼诗词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忧其民,通过忧民的方式忧君忧国忧政,从而忧患自己的救世能力: “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其实,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位文人墨客都要论述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苏轼的人生哲学中最突出的是人生思想,苏轼代表儒释道兼容的审美化的人生观,主张超然自适,出处进退从容应对,随缘任运,随遇而安,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无往而不乐。这样的人生哲学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生活在苦难中又能和苦难隔着审美距离,将其转化为悲剧性的美感,因而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苏轼是哲学家,因此他能以理性分析如何脱离苦难;苏轼又是文学家,因此他又能以感性宣泄苦难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他能坦然地笑对人生的苦难。 苏轼的诗词中涉及对人生的评价时,经常有这样的内容,来感叹生命易逝: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人生作鬼会不免” “人生如朝露,要作百年客。”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人生苦短,宇宙无穷,苏轼的诗词宏观地看待生命,带有归纳总结性质,和哲学相关联,显得深刻、理性又有回味的内容,还伴随着莫名的感伤。 人生由逆境和顺境组成,几乎没有一帆风顺的完美人生,再从最终的结果看,人都要死亡,失去所拥有的一切,由此人生的本质因素包含了一种悲剧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都不得不正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不情愿地生活在现实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值得我们从不同角度或同情、或惋惜、或遗憾。这些任何人都无法摆脱的规律每每引发苏轼对人生的悲剧意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此生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分携如昨,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 “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 即便如此,他从不逃避具体的社会与人生的苦难,从不拒绝社会、现实,积极乐观,永远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出山时起,苏轼就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备受赞许。回到苏轼的年代看苏轼,他是举世公认的才子。虽然在仕途发展上,他总是得不到机会,但他有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才华。在文学领域,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盟主,代表了北宋文坛最高的水平。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苏轼深受人们的爱戴,其作品每一出现,便被到处传颂,苏轼总有追随者,他去各处都受到礼遇。在我国古代,文学才华是非常受人重视的,苏轼的文学成就辉煌,使他受到世人的尊重。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的确如此。任什么穷乡僻壤,他都有归属感,都觉得不错:“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兄弟分别总是伤心事,但他却想正是分别才能验证亲情的厚重。在黄州日子艰难,他很会开导自己:“某谪居既久,安土忘怀,一如本是黄州人,元不出仕而已。”到环境更恶劣的海南,他还觉得住着不错,“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鲊酱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北归时还舍不得,“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苏轼的乐观开朗还表现在:任什么境遇的生活中都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来,从而享受生活: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想吃羊肉又买不到,就买羊骨,羊骨只有一点点肉且不容易吃到,苏轼就想办法入味然后终日抉剔,觉得很美味很有营养。羊骨本是狗吃的食物,苏轼并不因此觉得生活艰辛反而非常知足。 同时,苏轼也热爱自然,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对他的整体哲学思想都有巨大帮助。自然对于古代知识分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遍踏祖国的名山大川对于他们的意义绝不只于游玩,更是要陶冶性情,提升思想境界。在古人眼中,大自然隐藏着最高、最深邃的智慧,大自然能容纳人们任何形式的情感,能带来自由的精神享受。苏轼认可自然具有深刻的内涵,并能够最终解放人的心灵。 苏轼一生是身行万里半天下,祖国的名山大川或者不知名的山川不断激发他的才情: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对自然的欣赏,提高了苏轼的主观幸福感。苏轼诗词的特点是描绘景物和阐发人生哲理总能相融在一起。乌台诗案后苏轼被外放到黄州,寄情山水就是苏轼调节心理的一个好手段,多次出游黄州赤壁,写出了著名的《赤壁赋》。 苏轼是极懂生活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苏轼都过得有滋有味,无论干什么,苏轼都兴趣盎然。苏轼的这样一个特点,也是他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的原因。 于饮茶,苏轼自得其乐,在我国古代,饮茶是很高雅的事,能陶冶身心。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过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并题上“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将这种样式的壶叫做“东坡壶”。对于茶叶,苏轼也极其关注,他写过很多赞美各地茶叶的诗,至于烹茶的火候,他也很在行,对于茶友他也讲究。 吃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苏轼是美食家,对吃非常有研究。苏轼创造的美食:“东坡肉”“东坡汤”“东坡鱼”“东坡鸡”“东坡饼”“东坡豆腐”等等,流传至今。对于吃,对于做,苏轼都深得其乐。苏轼在黄州住了四年多,沉醉于美食之乐,写了很多对炖肉、炒菜、烹菜、煎饼、煮饭、熬粥、煨羹进行具体介绍的文学作品,离开黄州以后他把这些心得整理成一本书——《东坡三十二味》。 苏轼还喜欢饮酒,因为爱饮酒,还有兴趣酿酒。他试着酿造过橘子酒、松酒,“万户春”“罗浮春”“真一酒”等。他酿造最成功的是桂酒,苏轼非常满意,称它是仙露,为它写过《桂酒颂》《桂酒诗》。苏轼享受桂酒是他六十高龄被贬惠州时,他对表兄程正辅说:“吾济老矣,不宜久郁,时以诗酒自娱为佳。”可见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品味生活。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位大艺术家,终生与艺术为伍,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活动,他总能借艺术来宣泄内心的苦闷,用审美的眼光使自己和现实生活隔开一段审美距离。所以说,艺术是苏轼获得心理解脱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现存的诗作有四千多首、词有三百四十多首。苏轼的散文也是既有质又有量,可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难得的奇才,善于表达,胸中的情感能够很好地抒发出来,对于人生问题,尤其是生活的苦难,随时可以诉诸笔端,通过艺术的形式宣泄出来。 在哲学领域,苏轼固然没有取得如他文学那样的成就,但他同样留给了后人丰富的思想遗产,于天道、心性、政治、人生等哲学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苏轼的哲学思想在其诗词、书画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而且他还写下了《东坡易传》(或叫《苏氏易传》共九卷)、《东坡书传》(二十卷)、《论语说》(已亡佚)三部哲学著作。苏轼非常看重自己在这三部著作中的哲学思想,自称:“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如来书所谕,其他何足道。” 苏轼的人生观对广大读者非常具有吸引力。他们遭遇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情感上缺少慰藉,而苏轼的人生观正好能引领他们获得心灵上的平衡,再加上苏轼的天赋,使得其思想的表达非常具有艺术性,易感染人,从而被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