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陆元九: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脉


    初心 | 陆元九: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脉
    2021年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共产生了29名“七一勋章”提名人选。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杰出贡献、建立卓越功勋;他们道德品行高尚、创造出宝贵精神财富;在全党全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受到高度赞誉。
    
    他生于旧中国风雨如磐的岁月,在战乱中辗转求学,远渡重洋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
    今天,让我们一起向中国航天的“拓路者”致敬。
    辗转求学,远渡重洋
    陆元九出生在安徽滁县,他的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员,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给了陆元九良好的熏陶,他5岁入小学,11岁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后,陆元九考取了有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1931年,日寇侵占东北三省,上初中的陆元九也上街参加学生宣传活动。到南京读高中时,日寇更是把军舰横在长江江面上炫耀武力。陆元九目睹这一切,参加了多次游行请愿。1937年,陆元九报名参加高考,报考的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但传出了北平发生“七七事变”的消息。8月份他赴上海参加完高考,很快又发生了“八一三”事变,上海沦陷使交通大学开学成为泡影。此时,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向陆元九发来了开学通知书。在炮火中,陆元九逆江而上,经由武汉、宜昌到达大后方重庆。
    陆元九初到重庆,是在山顶上搭建的平房里上课。不仅如此,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他们有时还在防空洞中学习。陆元九和他的同学作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陆元九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助教,他广泛接触航空工程领域,这对提高一个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档案馆珍藏的陆元九学籍卡照片
    20世纪40年代中期,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将举行的消息传来,陆元九不愿失去这次机会。他白天工作,晚上努力学习,最终考取了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出国后,陆元九被分配进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陆元九觉得既然到了美国,就要学习一些新东西。他看到在专业名录中有一个仪器学专业,这还从来没有听说过。经了解,这个专业是著名自动控制专家C·S·德雷伯教授开设的。德雷伯教授力主将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即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创立了惯性导航技术。这项技术十分关键,美国政府将其列为重要军事研究项目。
    仪器学专业,学习的其实就是惯性导航。这个专业需要学习新课程,完成论文前还要进行合格考试,它的难度使得报名者寥寥。这时,喜欢尝试挑战的陆元九选择了仪器学,成为德雷伯教授的首位博士生,在这位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的引领下,他走进了前沿技术的前沿。
    
    ▲1980年导师德雷伯教授访华
    陆元九聪明刻苦,再加上他扎实的功底,成绩相当突出。在两年内,他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导师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十分喜爱。从1945年到1949年间,陆元九埋头学习,还先后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助教、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继而任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在动态测量仪器及设备、涡轮发动机自动控制和自寻最优点控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成果丰硕。
    1949年,大洋彼岸的陆元九迎来了两桩喜事:一是获得博士学位,二是与留美硕士、安徽同乡王焕葆喜结良缘。
    历经艰难,求索报国
    这时,新生的祖国百废待兴。陆元九知道,到了为祖国贡献本领的时候了。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了进步组织,为回国作准备。但此时一道道难关横在陆元九和祖国之间:第一,中美没有外交关系,不能办理回国手续;第二,他从事的研究属于重要机密,美国当局强迫他办绿卡永久居留,放他回国更是无从谈起。
    机会终于来了,中美达成了协议,用战争中的美国俘虏换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借此机会于1955年10月返回祖国。不过即使有了协议,回国手续还是相当麻烦。几经周折,陆元九才办好了回国手续,准备登船。但在这时航运公司通知,为防天花,小孩必须接种牛痘,可他最小的孩子还太小不能接种。这样又拖了一段时间,陆元九和妻子、三个孩子才从旧金山登上了返回祖国的轮船。
    这艘船先开到日本,又绕道菲律宾马尼拉。当停靠在马尼拉时,其他乘客可以下船活动,唯独中国人不能,被集中到一间船舱里看管。船从马尼拉开到香港,快靠岸时几名同命运的回国留学生半夜就被叫起来,下到一条小船上才准许靠岸。陆元九一家在港英当局派出的警察押解下穿过九龙,步行穿过罗湖桥。当押解他们的警察离去,陆元九站在深圳河边祖国的土地上,回望短短几十米的罗湖桥,不禁百感交集:这回国的路看似平常,可他竟走了11年,这条漫漫归国路终于划上了句号。
    回国之初,正值中国科学院筹建自动化研究所,陆元九由于研究专长被分配到该所,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和副所长,事必躬亲,无私奉献,对我国的自动化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1958年,在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下,陆元九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在陆元九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横空出世。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热心培育人才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中科院自动化所负责筹建中国科大自动化系,下设四个专业,即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工具、远动学、自动化计算技术,自动化所所长武汝扬任自动化系主任,陆元九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自动化系副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学以后,陆元九与马大猷、葛绍岩三人共同主讲自动化系1958级学生的《普通物理》课程。他每周利用一到两个半天时间专门从自动化所驻地赶到学校授课。陆元九讲课重点突出、系统性强,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讲授,主动请同学们提要求,虚怀若谷接受合理建议,持续迭代优化教学工作。自动化系《理论力学》课程的主讲教员由于此前没有从事过教学工作,又不善于表达,经常在课堂上紧张得满头大汗而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较差,同学们普遍反映听不懂。第二学期主讲教员换人,但同学们的第一学期课程半生不熟,落下不少。陆元九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主动要求由自己在周末时间为同学们补课,解决了遗留问题,没有耽误同学们的学习。
    
    ▲陆元九(前排中间)指导学生
    196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系成立了系务委员会,陆元九出任自动化系系务委员会副主任。陆元九通过系务委员会提出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意见。在第二次系务委员会上,陆元九针对自动化系五八、五九级来研究所上专业课的大多数同学基础课不够扎实,不能以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缺陷,提出以专业课讲授带动基础课补习。他自己通过讲陀螺力学给同学们补理论力学和数学知识,课堂上穿插理论力学和数学课中间同学们普遍不太懂的内容来补习。
    后来,自动化系毕业生在人造卫星姿态控制、遥测控制、惯性器件等的研制方面都起到了技术骨干的作用,这与陆元九当年的热心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人们评价:“陆院士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过问下,航天系统自培高学历人才已成风尚,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从1920年至2021年,陆元九走过了整整101个春秋,参与、见证、记录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但他又始终保持着青春般的激情和赤子之心,关心时事,跟国家同呼吸共命脉。
    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而奔波。
    如今在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的团结拼搏、努力奋斗下,我国的航天事业跨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取得了诸多令国人振奋、让世界赞叹的成果。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