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试论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为例(2)


    参考文献:
    ①参见邢建昌的专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即将出版)。
    ②参见朱立元《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消极影响的反思性批判》,载《文艺研究》2014年第1期;《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载《上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后现代主义文论是如何进入中国和发生影响的?》,载《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③⑤《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第178页。
    ④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9页。
    ⑥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⑦参见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即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⑧⑨⑩(11)(26)(27)(28)(29)(30)冯·赖特:《知识之树》,陈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4、33—34页,第9页,第7页,第9页,第8页,第29页,第32页,第33页,第33—34页。
    (12)柏拉图:《巴门尼德篇》,《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66页。
    (13)柏拉图:《克拉底鲁篇》,《柏拉图全集》第2卷,第132页。
    (14)(15)(16)(17)(18)(19)转引自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第435页,第347页,第437页,第347页,第438页。
    (20)(21)(22)(23)(24)柏拉图:《理想国》,王扬译注,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第211—212页,第212页,第240页,第245—246页。
    (25)柏拉图:《泰阿泰德》,詹文杰译注,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59页。
    (31)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杨音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32)(33)(3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第22页,第20页。
    (3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61页。
    (36)(40)费希特:《论知识学或所谓哲学的概念》,沈真译,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467、455页,第455页。
    (37)(38)(39)(43)(44)(45)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页,第38页,第39页,第10—11页,第11页,第12页。
    (4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0页。
    (42)费希特着重区分了德语“Erkennen”和“Wissen”,二者在汉语语境中都被笼统地翻译成”知识”,但前者指的是狭义上客观上对世界的理解或把握,后者则是指知识的全体或知识的体系。前者大致可以等同于近代科学主义所倡导的客观中立的知识,而后者则是同时包含了前者与价值论。参见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第166—167页。
    (46)(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5、16页,第16页。
    (4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第301页。
    (48)(49)(50)Karl Mannheim,Ideology and Utopia: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trans.Louis Wirth,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40,P.35,p.45,p.45.
    (51)涂纪亮主编《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一卷,陈启伟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页。
    (52)(62)赖大仁:《当代文论嬗变: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3)徐岱:《反本质主义与美学的现代形态》,载《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54)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55)参见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略论本质主义知识论和权威主义政治之关系——回应支宇、吴炫教授》,载《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走向自觉反思的文学理论》,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等等。
    (56)(58)(73)方克强:《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57)(63)(77)章辉:《反本质主义思维与文学理论知识的生产》,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59)支宇:《“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是否可能——评一种新锐的文艺学话语》,载《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60)(65)胡友峰:《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载《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61)(64)(70)刘锋杰:《反本质主义的“建构”:盲点摸不出大“象”来——兼论文艺学研究中的价值维度、知识维度与要素维度的共生》,载《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66)(68)(69)邢建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后记》,载《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年春之卷。
    (67)方长安:《新诗知识生产与经典化功能——历史视野中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载《文艺理论研究》2018年第6期。
    (71)陶东风:《略论本质主义知识论和权威主义政治之关系——回应支宇、吴炫教授》。
    (72)陶东风:《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第18页。
    (75)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页。
    (76)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