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9:11:30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曾军 辛明尚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第179页。 ②吉奥乔·阿甘本著,尉光吉译:《万物的签名:论方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③④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131页。 ⑤W.C.布斯著,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03页。 ⑥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页。 ⑦海德格尔著,何卫平译:《海德格尔文集·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1页。 ⑧⑨⑩(11)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4、4、489~490、220页。 (12)安托万·孔帕尼翁著,吴泓缈、汪捷宇译:《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13)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14)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哈贝马斯在华演讲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页。 (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17)莱斯利·A·豪著,陈志刚译:《哈贝马斯》,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62页。 (18)参见曾军:《西方文论对中国经验的阐释及其相关问题》,《中国文学批评》2016年第3期。当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古今中西处于多维时空的理论建构过程,需要克服“来源谬误”和“主体谬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有效阐释”为目标,展开对中国经验和世界经验的理解,增强中国文论话语阐释力。 (19)参见曾军:《文本意义的“多源共生”》,《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0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