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初心 | 65本日记中的人生


    初心 | 65本日记中的人生
    今年高考期间,云南丽江华坪女高的张桂梅老师走入大众的视野。不仅是因为她坚持十年送考不缺席,更是因为她在贫困山区办学,帮助大山里的女孩走出去,用生命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每当看到类似的新闻报道,我们总能回想起在自己懵懂时期,那些给予过我们温暖和关爱的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无私、伟大的爱给学生以温暖和力量,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追求。像张桂梅一样把教育事业作为毕生追求的老师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方敬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后,方敬放弃在上海的舒适生活,回到位于苏北农村的家乡,倾尽200余万元积蓄,累计帮扶260余位寒门学子步入高等院校,用崇文兴教、反哺桑梓的追求和情怀,带动了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贤”。
    自1949年7月起,方敬年年记日记,从未间断。65本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方敬一生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所善所爱。今天,让我们翻开方敬先生的第一本日记,去看看进步青年方敬的青春岁月。
    
    早在上海华东模范中学时期,方敬就有辅导工人夜校的经历和经验。也是从1949年7月起,方敬开始在上海第二工人夜校正式任教,“工人阶级要文化翻身嘛”,来的工人多数比他大。校长是徐联胜,比方敬大十岁左右。
    初为人师的方敬,在第一次走上讲台之前,就开始精心备课。这是他人生的第一堂课,也给他的学生留下了很深的第一印象。同学们给了他这样的评价,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方敬笑着回忆:“我以前没有教过书,可是我一教,工人们都懂了。结果半个学期不到,一本书给我教完了,我就找校长换书,校长说,哪有这样教的?这要教一个学期。”
    解放初期的上海,工业凋敝,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上海人民在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家园的英雄壮举。
    年轻的方敬思绪飞扬,建设新上海,建设新中国!他的内心深处豪情万丈。母校“一团火”的精神,就是对待工作始终要激情似火。方敬要把火一样的青春年华,献给崇高的新中国、新上海。
    积极要求进步的方敬,对自己有严苛的要求——随时进行自我解剖。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18岁的方敬也是如此。
    这从他“1949年12月25日小结”里可以看得出来:
    这几天可以说比较进步点了,也就是更能看出自己的缺点了。最近看出工作无计划无步骤,理论和实践不能统一,举例说明一下并分析分析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吧。
    今天上午讲好和郑裕家一起到区里去,但是买了一回布,看到报上登着胜利大戏院放映《青年近卫军》上集,又想看电影去,当时的想法是看了电影也是上了一课书。在这前面,蕺山小学校长来找我说,一个同志不肯工作,所以请那个同志来谈了一谈,约定下午再做决定。到了12时刚近的时候,便和裕家一起到胜利大戏院去,顺便到区里走一走。区里人没在就和他到胜利(大戏院)去了,然而胜利(大戏院)电影不放映便又走回来。到了储能(中学)。我说,我回家看看。到了家里,大家都在打篮球,我也打了一会儿。因为锡义腿疼不肯上来,屡叫不应,我便体责(罚)了他一顿。突然想起校里要开教务会,便急急地赶去了。
    不用说,就可以看出里边对事情无计划无步骤了。讲好两点钟去蕺山(小学)的,但是因为要看电影,所以不去;讲好到区里去谈关于建团问题的也没去,下午4时开会也没开成。从这一点讲起来对事情不够负责任,各种事情的配合与分工进行的步骤也没有。懵懵懂懂地过了一天,而且要进行说服教育的,但是又体罚了锡义。并且,在以前对很多事情讲好了,没好好地去做。东也失约,西也失约,在自身的学习上也没计划。还有生活不够严肃和紧张,这样下去,能不能成为一个布尔什维克,那是大成问题的。在以前检讨自己,检讨过了也就算了,而没有真正地执行。所以现在可以说一有缺点,非改过不可。现在没有很多的计划,不过是有偏向一定改,已改继续进行,并于最近进一步作深刻的自我检讨。
    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因为来不及写就不写了。
    方锡敬
    1949年12月25日晨
    应该说,方敬18岁的“自我检讨”给我们许多人都上了一课。在没人会怪罪他的情况下,一个参加工作才几个月的年轻人却以近乎自虐的方式解剖了自己。
    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有自我前进的不竭动力。方敬的这一行为不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做的吗?
    1950年2月,方敬转到老闸区第一工人夜校任教员。这期间,他还兼任中小教育联合会组织部干事、中等学校政治教员学习班副组长。
    方敬之所以自愿毕生从教,与母校和老师对他的影响密切相关。“华模”教书育人、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都成了他宝贵的借鉴。
    最难忘的是1950年5月13日,那一天方敬在入党介绍人徐联胜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鲜红的党旗下,他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徐联胜校长为他写下这样的入党评语:方锡敬同志在候补期中,以其实际行动和工作表现,对党忠实,服从党的纪律,完成党给他的任务。工作很积极,平时经常很早到校,很迟回去。工作负责,肯钻研,关心和团结同志,积极参加组织活动。
    在夜校任教期间,方敬有一个去东北鲁艺读书的机会,他也特别想读鲁艺。徐联胜说,现在夜校工作很忙,缺乏教师,就这样把上学的事耽搁下来。
    年轻的方敬除了教学工作,还经常出去听讲座,看报纸,为自己充电。
    1951年2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大楼。
    一个20岁出头戴着眼镜、上身穿中山装的青年在认真地做着笔记。他,一头乌黑柔软的头发,眼睛明亮,面目清秀,身板有些单薄但充满活力。
    他时而凝神前望,时而埋首记着笔记,一行行漂亮的行书字落在笔记本上:“人民报纸的任务:报纸不同于一般书籍,报纸是时间性很强的。人民报纸必须在人民事业中起到指导作用,要把党的政策、好的经验及时地进行报道。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报纸与人民的联系就靠人民的通讯员……”
    风华正茂的方敬,正在参加由《解放日报》与《劳动报》《青年报》联合组织的通讯员学习班。
     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方敬爱报、读报,这个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读报、听广播,以至于晚年每天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更是他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方敬的一生,边工作边写下大量的学习日记,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他记下“要革命,要坚持,要终身,要到底”!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