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知识分子与审美——兼谈当下文学理论建构的主体依据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49 《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 李春青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②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见黄汝成《日知录集释》,秦克诚点校本,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71页。 ③④⑤约翰·凯里:《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8版,第6、7、8页。 ⑥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节选),李媛媛译,见汝信主编《外国美学》第二十辑,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页。 ⑦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指出:“文化产品本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声电影,抑制观众的主观创造能力。这些文艺作品,虽然能使观众迅速理解它们的真实内容,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能使观众熟悉它们,但是,如果观众不能摆脱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许多掠过的具体细节,它们却约束了观众的能动的思维。当然,因为这些文艺作品的内容是迅速而过的,所以各个细节不需要一一表现出来,从而抑制了观众的想象力。”见《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⑧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274页。 ⑨⑩朱利安·本达:《知识分子的背叛》,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18-19、79页。 (11)(12)(21)(22)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陆建德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92-93、65、71、6页。 (13)(14)(15)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页。 (16)所谓“大众的反叛”是指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新闻、报纸、电影等大众文化形式的发展,社会大众成为读者、艺术欣赏者,不再是等着知识分子启蒙和教化的群氓。参见英国学者约翰·凯里著《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一书。吴庆宏译,译林出版社2008版,第7-8页。 (17)(18)(19)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到哪里去了?》,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6-7页。 (20)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218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唐教育转型及其文学影响
- 下一篇:理解复杂转喻现象 提高唐诗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