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任弼时:全党上下没有人对他的人品有异议 任弼时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延安时期,他立足中国革命实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开展群众工作,将党的群众观贯彻于实际工作之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中央委员选举会议中,44名中央委员里一共有4人全票当选,任弼时就是其中之一。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说过:我们党里找不出一个人对任弼时人品上有意见。任弼时在党内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没有什么争议的人呢?他用光辉业绩、品格风范、政治智慧等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具有求实精神的留苏派 1923年4月,在莫斯科学习的任弼时(左1) 1920年,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方兴未艾,任弼时年方十六,便在上海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年后,他和萧劲光、任作民等人负笈苏俄,几经波折到达莫斯科东方大学求学三年。1922年冬,任弼时在东方大学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较早的党员之一。 任弼时在苏联的刻苦学习和社会活动为以后的斗争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取得马克思主义“真经”后,任弼时一回国就感到国内的斗争“缺少实际经验”,并在党内较早提出“必须按中国实际情形去解释我们的理论”,“不应做一个不顾环境的模仿主义者”。作为一个没怎么接触过斗争实际、以学生身份出国的“高起点”留苏派,能这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着实不易。 在陕北,他利用打猎的机会,跑到农民的山庄问农民收的粮食够不够吃,帮助他们研究生产门路。在北京,他利用警卫人员到街上买东西的机会,调查商人的生意好不好,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如何才能繁荣市场。 1947年,任弼时完成了《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长篇报告,指导了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在毛泽东看来,“弼时同志的讲演比一月决定充实得多”。“充实”二字的背后,是任弼时带病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周围的二十多个村子进行调查,利用各种渠道了解各解放区土改情况的积累。 能力出众却谦逊低调的领导人 任弼时(左一)和朱德 在实际工作中,任弼时堪称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曾担任任弼时秘书的王恩茂回忆,任弼时“有非常好的民主作风、充分的群众观念,密切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喜欢听取来自群众各方面的意见,就是一些不好的意见、反对的意见,他也愿意听”。 延安期间,任弼时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都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但他经常抽出时间深入农民家庭,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在他看来,革命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必须“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 这里有两个事例可稍作说明。盛夏的一天下午,任弼时走出办公窑洞,出枣园的大门向平川里走去,一路上只见满川的玉米晒黄了叶子,他碰上几个农民在浇地,可水流很小,半天也浇不了一块地。任弼时上前询问,才知老乡们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到处渗漏。他发现水源没问题,只要修好渠,就可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他立即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表示同意并交任弼时负责。于是机关干部全部出动,日夜奋战,没用一周,一条长6公里、宽4米的大渠就修成了,枣园周围1400亩的土地当年就实现了受益。水渠修好后,村民们引水浇地,干枯的庄稼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人们非常高兴,给这条渠取名为“幸福渠”。 一天天色已晚,任弼时骑着马回枣园,遇见一些农民扛着锄头回家。当得知农民们正在抗旱除草,一直干到这么晚,于是他策马掉头,在农民干活的地上跑了一圈,仔细察看。第二天,他带着一大批干部战士扛着锄头来到地里。农民直喊:“这怎么行?你们都是办公事、办大事的,这点小事也惊动你们,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任弼时笑道:“这也是公事和大事呀!”他戴上大草帽,挎一壶水,提着锄头带头到地里干了起来。休息时,他向农民们询问生活情况,帮大家算生活细账,冬天怎么安排,春荒怎么度过……大家越听越惊奇,想不到首长如此熟悉生活、这样体贴入微地关心他们。 抗战期间的民众领导者 1938年任弼时(左一)与毛泽东、周恩来 抗战期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日。任弼时认为,军队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成为动员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不侵犯群众利益。不仅要知道“破坏群众利益,客观上是帮助敌人欺骗民众”,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新的改善人民生活的建设,那人民是不会拥护的。”在艰难的抗战环境中,为了解决“鱼大水少”的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减轻人民负担,陕甘宁边区开展了精兵简政运动。任弼时对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并一一做出周密计算,逐渐形成了在维护人民利益和保护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下,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减负”思路。 1943年,他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只有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丰衣足食,然后政府才能富足,更有力量去进行其他建设事业,也只有在人民更加丰衣足食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加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更加发扬人民拥戴这个政权和参加其他建设事业的积极性。” 抗战初期,任弼时担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和朱德、彭德怀等人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指导工作。他在调配干部组织地方工作队时特别指出:“贯彻上面的方针,最根本的一条是发动群众抓武装。” 在此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利用“牺盟会”的合法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在许多地方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在武装民众的竞赛中远远走在阎锡山的前面,为八路军后来在华北地区开展“山雀满天飞”的游击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段经验让任弼时对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深有感触,他对前来考察的美国海军情报官员埃文斯·卡尔逊介绍八路军政治工作情况时说:“军队好比是鱼,人民好比是鱼游泳中的水。”就是说,军队依靠群众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军队必须依靠人民才能生存、巩固和发展。 中国革命青年的导师 任弼时被称为“中国革命青年的导师”。他为人公道正派,和蔼可亲。对待同志既能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不论是向他报告或请示工作,或谈论个人问题,任弼时都会耐心地让人讲完所要说的话,全面周详地了解问题,而且能够阐明谈论者对问题不了解或没有考虑到的方面。一次,在延安中央研究院担任历史研究室秘书的叶蠖生同任弼时谈起边区机关和部队中存在的缺点,任弼时一言不发地倾听着。叶蠖生以为这一定是因为自己提出的材料深刻新鲜才引起任弼时的注意。但在他谈完之后,任弼时一条一条分析,叶蠖生才发现,原来任弼时知道的更多。后来叶蠖生感叹地回忆说:“他如此倾听”是“为着不愿打断下面同志提意见的热忱”,是“希望从一百句话中听到一两句有用的话”。 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讲一团和气,有时还要一针见血,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认识错误,改正缺点,不断提高。湘赣苏区时期,一位干部带着扩红突击队到江西吉安,在短时间内扩增了600名红军新战士,回来后向任弼时报告任务完成的原因时,过分强调工作队和个人作用,任弼时立刻尖锐批评道:“人民群众保卫土地利益的政治积极性和他们踊跃参军是我们工作胜利的基本原因,离开群众的支持,离开了当地党组织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过分地强调了工作队和你个人的作用,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观念。”任弼时的一番话,既让这位干部满脸通红,觉得很不好意思,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