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激发当代中国诗学生命活力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既有辉煌浩瀚的诗歌,也形成了丰富精深的诗学理论,更有中国诗学所蕴藏的独特精神价值与思想传统。如何挖掘并传扬这些精神价值与思想传统,无疑是推动当代诗学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
    强调诗史与性灵结合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向春认为,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本来之义即用于“人”,用于“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古代诗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存在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精神或发展动力的话,那就是“功用”,即用于社会、用于人心。
    中国古代诗学的精华值得认真梳理并传承发扬。在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大勇看来,中国古代诗学最值得珍视并发扬的有两点:一是诗史情怀;二是性灵取向。诗史情怀强调关切现实、干预现实、批判现实的责任感和担当感。无论是《国风》《楚辞》,还是“以诗证史”、“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秉持正义、良知、天理、人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表达对所处时空的态度和立场。因而,诗史情怀最值得珍视,而且永不过时。性灵取向则涉及如何表达的问题,性灵的第一本质是真,不矫饰、不虚伪、有胆识、有力量;第二本质是灵,要表达得有趣味、有灵气,有高度的艺术魅力。诗史与性灵的结合是诗歌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学同西方诗学的一大区别。
    发掘“诗文化”特性
    谈论中国诗学需要特别提出“诗文化”概念,陈向春认为,其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诗曾被广泛“用”于古代的社会生活。传统文学以诗为正统,传统社会各种文化生活载体、形态几乎都活跃着诗的元素,古人给今人留了“用诗”的生活传统。二是中国诗是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的载体之一。中国诗作为文化语言符号首先给“人”提供意义和价值观支持,而不仅仅是追求和提供美感的语言艺术。
    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曹辛华认为,中国诗学具有闻一多等人所说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等民族特征。建筑美是从汉字形式上表现出来的美感特点,汉字是方块字,一字一音,这样表现出来的形体不但整齐,而且富有独特的形体美感,如五言诗和七言诗。此外,汉字有阴阳上去四声,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特点,诗歌文字自身已带有音乐性,当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更增加了音乐美感。评论中国诗歌时人们通常会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事实上,这只是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的共通之处。今天品读诗歌之时,应当把它看作电影、电视类文本,那样才能将绘画美的本质揭示清楚。
    诗史与性灵不仅是古典诗学理论,在当下和未来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和能量。马大勇坦言,今天的诗学研究者应该发掘和弘扬以此为代表的中国诗学传统。更重要的是,诗歌写作者应当遵循这条写作路径,勇于直面现实、介入现实。
    如何激发当代中国诗学的生命活力?曹辛华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大对诗歌的阅读量,只有诗读多了才能领悟诗歌的美感;二是要经常写作诗词,通过诗词写作,营造境界、创造美感、获得快乐;三是要经常对经典诗歌进行吟诵和演唱,如采用各种腔调对著名诗歌进行吟诵或对这些诗歌进行谱乐吟唱;四是要对诗词教学进行普及,让更多的学生知道诗歌的美妙;五是采取诗词大会、诗词竞赛等方式激发人们对诗词的关注,从而引导人们学诗词、读唱诗词的风尚,让社会充满诗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