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离不开文艺创作和文艺阅读。事实上,实现文艺的生产和消费,文艺传播是重要环节。随着信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综合研究文艺学和传播学,在跨学科视角下研究文艺传播学,对于拓展文艺学和传播学理论、阐释文艺学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传播对文艺影响日益加深 完整的文艺活动也如同生产活动一样,需要经历文艺生产、文艺传播和文艺消费等环节,才能实现文艺价值。传播作为中介,直接沟通了文艺信息生产者和接受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定家表示,技术介入文学艺术,在瓦解传统文艺观念的同时,又以令人无法抗拒的强硬方式和难以觉察的温和方式向人们移植新观念。电子传媒应用于艺术生产,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文艺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 文艺传播学研究文艺信息传播行为、传播规律以及文艺传播与人类社会关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认为,文艺传播是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的一个审美中介,是完整文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广义上看,人类传播行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狭义上看,文艺传播主要指物质文化传播和精神文化传播。“文艺作品凝聚了人类情感,反映了人类生存本质。文艺传播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文艺研究单一、静态的思维习惯,它将文艺生产和消费作为一个完整动态的过程进行研究和考察。”李凤亮说。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传播对文艺的影响日益加深。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群看来,文艺发展与更新,与媒介传播技术、文艺传播本身以及文艺现代性有着密切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文艺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载体等传播手段来实现作品价值。与传统传播学相比,文艺传播学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艺术媒介领域。与传统文艺学着重研讨文艺作家、作品、社会意识形态、理论批评不同,文艺传播学将着眼点放在文艺信息发生、传播、接受过程的规律上。他提出,应该把文艺传播看作文艺自身底蕴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割裂它与文艺活动的关系。 文艺传播方式不断变革 “古往今来,不同历史阶段,文艺传播方式和观念也大有不同。”李凤亮举例说,在先秦时期,古人通过诗歌交流思想、共享信息,颂诗言志成为当时贵族阶层交往的重要方式;“兴观群怨”的文艺观念在汉代得以不断传播和演变,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唐代,诗人对传播作品的重视直接促进了诗歌的繁荣,相比盛唐时期的手工式抄写,中唐时期的题壁式传播使诗歌传播更为大众化;宋代,在人们广为传唱中,促进了词从内容到形式的发展;明代,以印刷术为基础的文字传播,让小说、戏剧大行其道、空前繁荣;“五四”前后,我国文艺传播得到极大发展,不仅体现在大量国外作品译介上,还表现为人们文学传播观念的日益自觉。 电子书刊的诞生,是社会走向无纸信息系统的重要一步。陈定家认为电子书刊体积小、易于保存和复制,融合了多种媒体的优势,是对原有文化传播方式的更新和飞跃;由于其不失真的特性,更方便保存具有珍藏价值的经典著作;阅读电子书刊时,声像俱全、图文并茂,比单纯的文字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文艺作品结合电子媒介,能更加充分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体验。 警惕传播技术两面性 传播媒介的发展影响文艺传播效果。李凤亮分析,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如不断发展的印刷业、出版业、广播、电视、互联网、展览馆等媒介,为文艺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李凤亮以文艺出版业为例分析,认为其作为印刷传媒,不仅能够传播现成信息,更会主动获取信息,并加以过滤。同时,电影、电视、广播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使文艺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现在很多作家发表作品都要考虑传播的载体,希望通过更合适的传播媒介,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在李凤亮看来,文艺传播的进步,使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艺术能够进行互动。因此,文艺传播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可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活动,促进良性文化交流沟通。 电子媒介不仅改变了文艺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整个艺术生产和消费观念。在陈定家看来,虽然电子媒介给文学艺术带来了更多的视听趣味、更丰富的资料以及主客交互等诸多变革,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艺术韵味的淡化和凋零,掠夺了读者理性鉴别的雅意和耐心。因此,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都应始终保持人文主义警惕性和理性文化的批判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