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探讨花卉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


    我国花卉资源丰富,园艺种植和花卉观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以花卉为题的文艺创作繁盛,形成了丰富文化资源和深厚民族传统。如何进一步深入发掘和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花卉审美创作成就,借鉴和吸收花卉欣赏经验和人文情趣,成为当代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花卉诗词量多质优
    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说:“我国古人重视自然,讲求‘天人合一’,作诗多取植物比兴,以景写情,以物托人,诗词中的花卉植物题材和意象丰富,花果卉木、四时花信莫不即景有感,采撷入诗,数量之多,举世莫比。”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由于花卉天生丽质,人们兴趣浓,着意深,数千年来出现了众多佳作名篇、警言妙语。”杨海明举例说,“比如《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花之盛,‘夭夭’是少壮貌,桃树发花早,树龄短,《诗经》桃夭这八字,看似简单,却切中了这一生物特性,形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形神俱备。”古诗中类似诗句很多,比如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暗香疏影”、荷花“出水芙蓉”,这些都是诗中名句结晶。
    杨海明还告诉记者,苏轼写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黄庭坚写水仙“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技巧,遗貌取神,拟人写物。在他看来,这些名篇佳句既出于丰富的实际观赏经验,更显示了文学创作的独特灵感和意趣。汲取、借鉴这些经验、情趣乃至技巧,对人们丰富花卉观赏思想情韵、拓宽审美视野、提高欣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大有裨益。
    建设花卉作品文献数据库
    我国古代有关花卉的文献数量众多、门类齐全,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文学”和“园艺”两类。文学类主要包括各种体裁和题材的文学作品,例如歌咏花卉的诗词文赋及其专题总集,以及各类知识掌故、遗闻轶事等。园艺类主要是记录古人栽培种植技术的农艺、本草、博物类文献,还有各类花卉专谱。
    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钟振振说:“有关花卉文献的整理编辑,古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既编有专题类书,又编有专题总集。”今人也做了不少这样的工作,如《中国花卉诗词全集》《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等。钟振振认为,“作品收集汇编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古人咏花除专称某花外,还有通类咏花。而以四时、朝暮、晴雨、盛衰等不同时空、状态花卉为题的作品更多,这些都值得关注。”
    进入信息社会之后,花卉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工作变得相对容易,因此可以在充分搜罗汇集的基础上,以严密的分类体例编排集成,并辅以作者姓名、作品篇名等索引,方便人们查阅使用。有学者表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可以建设花卉作品和文献的网络电子数据库,这样既便于一般读者浏览、查阅和引用,也方便学者进一步检索、统计、分析和研究。
    多学科参与深化花卉文学研究
    花卉题材文学的研究古已有之,当代学者也在着力进行这项工作。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杰对古代名花名木的审美历史景象和精神象征意义,不同时空、不同形态的花卉文化现象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专题研究、阐发。“花卉是具有自然、社会、文化多重性质的资源,相关研究也有待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广泛参与。而目前的情况是,讨论多发生于园艺、园林学科领域内,人文社会学科的专业参与明显不足,科技普及、生活指导、文化漫谈的深度严重不够。”在程杰看来,古代文学学科中的花卉专题论文,其视角多限于作家作品和创作题材意象,花卉文学和文化的主题意识不够,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也都有待加强,对现实社会的花卉欣赏活动和花卉文化建设的影响有限、贡献不大。
    “我们致力以文史专业的学术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既包括梅、牡、荷、菊、桃、杏、松、竹等名花名木,也涉及《红楼梦》等经典作品,还包括唐宋时期、岭南地区、花卉节日、花卉名胜等不同时空、类型的文学文化现象,通过系统、深入的专题梳理和阐发,以期对我国花卉文学与文化形成较为全面、具有一定深度的把握和认识,充分展现我国传统花卉文学和文化丰富的历史景观、博大的精神内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程杰告诉记者,这既是拓展古代文学研究视野和价值的题中之义,也是当下日益兴盛的花卉欣赏活动及花卉文化建设需要的学术补位和学科支撑,这项工作既任重道远也前景广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