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现状与前瞻: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2)


    
    三、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特点、不足与展望
    1. 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特点
    (1) 学者重视, 领域拓展, 成果丰硕。20世纪80年代以来, 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作为汉语语法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已经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从上述介绍来看, 老中青几代语法学者都积极参与到对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 不仅发表了大量的专题研究论文, 而且出版了大量的相关专著、语法学词典、资料汇编, 尤其是许多专业刊物发表了相当数量的专题研究的评述性论文。总体上看, 既有通史性论著, 也有断代史和专题史论著, 体现了语法学者的学术责任感。
    (2) 热点反应快速, 评论精准到位, 指导未来及时。语法学史的主要任务是对语法研究进行总结回顾, 评论指导, 因而要求其对语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要做出快速反应, 在进行总结回顾、评论指导的时候力求专业精准。精准到位的总结回顾、述评指导对语法学的健康、深入发展, 以及引导某些理论或专题走向成熟, 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立论高远。无论是专题述评, 专著、专家、流派的评介, 还是语法学史的论述, 作者们都不满足于客观的史实、资料、观点的介绍, 而是更多地把介绍与评论结合起来, 把微观分析和宏观指导结合起来。“史”“论”结合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重要特色, 是汉语语法学史能起到指导语法研究作用的保证, 更是语法学史在新时期走向成熟的标志, 也是语法学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2. 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 汉语语法研究理论意识不足, 对汉语语法学史研究指导不够。汉语语法学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部西方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史。虽然语法学家在借鉴西方语法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力图做到兼收并蓄, 扬长避短, 并结合汉语语法实际有所创新, 但仍不免会在理论和方法运用中出现西方语言理论与汉语语法事实不相融合的现象。汉语语法研究中原创理论和方法的缺失, 导致汉语语法学理论和方法及语法学思想对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指导不够。汉语语法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汉语语法理论和思想的探讨, 强化语法学思想, 借以加强对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2) 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相关史料挖掘还不够。前人虽然对《马氏文通》以前及近现代语法学研究资料有所挖掘整理, 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 对散见于文献典籍中的古代语法研究资料的整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传教士及早期海外学者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资料亟待整理, 晚清到1949年前的涉及汉语语法研究的资料还需要全面梳理。汉语语法研究史料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是保证汉语语法学史真实、全面的基础。
    (3) 语法学名著、语法学家的研究有待加强。对语法学家及其著作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评述是汉语语法学史的关键, 只有对名家名作研究透彻, 把名家名作中体现的语法学思想及其闪光点充分提炼, 语法学史才能有血有肉, 丰富多彩。马建忠及其《马氏文通》、黎锦熙及其《新著国语文法》, 以及吕叔湘、朱德熙、张斌等老一辈学者及其著作, 在过去的研究中受到较多关注, 但更多的学者及其著作还没有被系统深入研究。即使是关于老一辈学者, 也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如《马氏文通》的作者问题、所谓“黎派”语法体系问题等, 尤其是语法学家的语法学思想亟待总结。
    (4) 语法研究理论方法的评价亟待强化。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与理论方法的嬗变密切相关。从词本位到句本位、词组本位, 再到复本位;从中心词分析法到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 再到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从重视普通话语法到“古-普-方”结合;从重视句法到三个平面, 再到韵律、认知、类型学, 等等, 无不显示出理论方法与语法研究的内在联系。因而语法学史一定要重视探讨语法研究中所体现的理论和方法的演变。
    (5) 方言语法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总结有待加强。汉语语法学史不仅仅是狭义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 应该包括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史、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史、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史, 尤其当前的语法研究, 很难把这三者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割裂开来。而过去的汉语语法学史往往忽略对这三个方面的总结。只有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建构起完整的汉语语法学史。
    (6) 汉语语法学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如汉语语法学迟缓建立的原因、传教士及早期海外学者的汉语语法研究对汉语语法学形成的影响、《马氏文通》有无模仿问题、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问题、近40年汉语语法研究的再分期问题、汉语语法学有无学派问题、海外汉语语法研究问题等等, 都需在新的理论观照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并给出合理的结论。
    (7) 汉语语法学史的叙述下限必须后移到当前。已经出版的几部汉语语法学史著作, 叙述的下限或者到20世纪80年代, 或者到90年代末, 邵敬敏《新时期的汉语语法学史 (1978—2008) 》是唯一一本下限到21世纪初的。汉语语法学史要发挥其对未来汉语语法研究的指导作用, 必须更加重视对当前语法研究的及时总结, 作为学术史的“汉语语法学史”应该做到古今并重, 甚至详今略古, 而不能详古略今。
    (8) 汉语语法虽然有较强的民族性和个性, 但汉语作为多样性世界语言中的一员, 必然有世界语言的共性即普遍性, 汉语语法研究不能脱离世界语言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因而汉语语法学史研究必须把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 既要看到汉语语法研究的特殊性或个性, 更要看到汉语语法研究在世界语言研究中的普遍性;就是说要有“全球史观” (国际语言学或语法学观) 。要在世界语法研究的大背景下评价汉语语法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对世界语言研究的贡献, 总结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和不足。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妄自菲薄, 不低估汉语语法学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又不夜郎自大, 过分夸大汉语语法研究在国际语法学史上的地位。
    总之, 必须在“全球史观” (即国际语言学、语法学) 的观照下, 以一定的语法学思想为指导, 以客观、公正、全面为评价尺度, 充分挖掘语法研究史料, 深入研究名家名作, 全面总结专题研究进展, 准确把握理论方法的嬗变, 做到史实与评论相结合、回顾与展望相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编写出一部好的汉语语法学史来。
    参考文献
    [1]薄守生.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2]陆仁.十年来汉语语法学的成就[J].中国语文, 1959, (10) .
    [3]吴席儒.十年来语言学若干问题讨论简介[J].学术月刊, 1959, (12) .
    [4]朱一之, 王正刚.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7.
    [5] 胡裕树, 范晓.动词研究综述[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
    [6]齐沪扬, 张谊生, 陈昌来.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7] 王海棻.《马氏文通》和中国语法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8] 徐通锵, 叶蜚声.“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J].中国语文, 1979, (3) .
    [9]吕必松.现代汉语语法学史话 (一) [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2) .
    [10]李临定.我国三十年来的语法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0, (4) .
    [11] 林裕文.回顾与展望[J].中国语文, 1982, (4) .
    [12]邵敬敏.评《汉语语法学史》[J].徐州师院学报, 1985, (3) .
    [13]龚千炎.8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评价[J].世界汉语教学, 1991, (2) .
    [14]邵敬敏.八十到九十年代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1998, (4) .
    [15]林玉山.近20年中国语法学研究概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4) .
    [16]范晓.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汉语学习, 2001 (1) .
    [17]孙玄常.汉语语法学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
    [18]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19]马松亭.汉语语法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20]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7.
    [21]董杰锋.汉语语法学史概要[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
    [22]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23]朱林清.汉语语法研究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24]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25]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 2002.
    [26]邵敬敏.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 (1978—2008)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7]许嘉璐, 王福祥, 刘润清.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28]刘坚.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9]潘悟云, 邵敬敏.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语言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0]陆俭明.新中国语言学50年[J].当代语言学, 1999, (4) .
    [31]胡明扬.中国语言学:一个世纪的回顾和展望[J].世界汉语教学, 1999, (2) .
    [32]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汉语学习, 2001 (3) .
    [3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34]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6]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37]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 (修订本)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8]李宇明.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39]马庆株.20世纪中国现代语法学史的分期问题[J].汉语学习, 1998, (4)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