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客观世界关系、文艺的社会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文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为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每个时代的文艺都有自己时代的印记,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产物,都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要素存在密切的依存与互动关系。文艺以及文艺的社会功能等问题,不仅是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更是文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任何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都无法回避的前提性选择,也是当代中国文艺界必须正视且迫切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多样化并存格局呈现出众声喧哗乃至文艺观的针锋相对,这就向我们提出严肃的现实之问——今天的社会主义文艺应具有怎样的根本性质与价值取向? 众声喧哗与良莠不齐 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最基本的文艺原理问题,不仅是理论界长期探讨的话题,更是每个时代文艺创作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决定了一个时代文艺的基本性质、发展走向与嬗变轨迹。自古以来,文艺家们孜孜探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环节推进了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实践的深入发展。但由于各自理论的局限,未能科学阐释文艺的社会功能这一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坚持不断综合创新,与时俱进,更为准确全面地揭示了文艺的本质规定性。不仅探讨了文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审美反映关系,还阐述了文艺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审美建构关系,并将审美反映与审美建构辩证统一,有效规避了反映论与表现论的割裂与对立的缺陷,深化了文艺理论研究。前者坚持了文艺来源于客观社会生活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后者阐释了文艺的意识形态特点,将文艺与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正视文艺的社会功效与历史担当。 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这一物质基础与前提的性质,决定了其产生与存在的根基是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语境。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性质,决定了立足其上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属性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为思想内核,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文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体系框架之内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文艺应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具体现实为基础,以文艺所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为灵魂,以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学科指南。 然而,在多样化的文艺格局中,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表现为对固有价值观与价值体系的解构:崇高被戏谑、伟大被丑化、正义被曲解、爱国被污名化,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被视作迂腐、陈旧;其次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如唯心史观在一定程度上的流行,客观历史主观化,宏大叙事碎片化,历史英雄妖魔化,农民起义血腥化,人民群众丑陋化,历史人物虚构化;再次表现为感官的娱乐化恶性膨胀:“拜物教”成为追崇的理想,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理性备受压抑,感性欲望过度张扬,本应丰富多彩的人性平面化为“单向度”。以上种种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是非混淆的相对主义、折中主义,必然导致文艺低俗化倾向的蔓延,文艺成为追名逐利的“印钞机”和肉体欲望的“兴奋剂”。 这些现象的推波助澜,不仅极易将文艺引入歧途,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背离了文艺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鉴于此,一元与多元、主流意识形态与文艺多样化等辩证关系问题亟待辨析、理清。 多样格局与正本清源 社会主义文化主导性并非否定其他多样化文化活动形态存在的价值和作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层次格局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繁茂的百花园。但在这种多声部的合奏中也难免存在一些不和谐音调:有的蔑视理性宣扬极端享乐主义,有的挑战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底线,有的解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有的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有的否定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这些错误的观念误导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污染了社会风气,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面对种种严峻挑战,文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文艺的宗旨与方向何在?是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倡导多样化的文艺形态,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学艺术的价值与社会功用都是并列等同的。当我们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风气的论断时,绝不是指所有的文艺都可以担纲此重任。回顾文艺经典的历史不难发现:只有那些优秀的文艺经典才能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精华,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驱动力。反之,则会倒行逆施,阻碍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 鉴于此,如何辩证分析、科学对待主流文艺与诸多支流文艺、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等一元与多样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坚持文艺的主流话语与多样话语并存等问题,实现主流话语文艺主导下的多样化文艺繁荣的局面,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其中,如何有效抵制、消除各种以“创新”、“新潮”、“国际化”等伪装面目出现的“非—文化”“反—文化”等诸多文艺的负面影响,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澄清认识、辨别是非、扬善惩恶,使文艺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 激浊扬清与继往开来 以上情况表明,在反思和矫正以往文艺活动的弊端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突出表现为:走向割裂文艺与社会、文艺与历史纽带的“自闭”的“自足论”;走向囿于“内部研究”的“审美主义”;转向片面的审美意识说,将“审美性”膨胀化为文学的全部规定性;滑向感性至上,乃至唯一的“感觉”主义;陷入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泥潭。这些倾向必将严重妨碍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 文艺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的社会物质实践,它创造的是审美精神产品。文艺实践是审美主体对世界的认识与评价相统一的活动,作为审美客体的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与之相对应的审美主体的审美把握过程就是科学意识、伦理意识与审美意识相融汇。因此,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看世界的独特窗口,通过作品这个“窗口”折射出的是文艺家的心灵世界——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对世界的评判思想,并通过受众的接受,渗透于受众的思想中,不断沉淀为社会集体无意识。社会集体无意识又以文化的形式蔓延到社会各层面,作用于政治、经济、法律、风俗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 近年文艺出现种种错误倾向的根本原因,是正确价值观的迷失与科学方法论的欠缺。要使文艺走出泥沼驶向正轨,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首先,重塑价值观与价值体系。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与传统价值体系,无论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还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社会交往原则,以及“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等个人修养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递的个人、家庭、国家、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动力。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克服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激烈冲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仅是重要的学术课题,更是重大的时代命题。 其次,坚持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论:以运动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社会并把握历史。然而,近年文艺活动出现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或专注于社会局部的阴暗面,或断章取义无限发挥,曲解乃至歪曲历史事实及其意义,或感性至上藐视人之为人的理性制约,这必然使文艺失去应有的批判穿透力与历史厚重感。 文艺与客观世界关系、文艺的社会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澄清,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文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为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文艺只有承载人民的情感,蕴含民族与时代跳动的脉搏,才能赢得广泛赞赏。这是文艺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