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文化根基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文化根基
    □白 烨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递进与积累的结果,是从古到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结晶。这一切总合起来,就构成我们民族精神永不褪色的鲜明标记,我们国家和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继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提并论,并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于2016年10月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向文学艺术家提出四点殷切希望,并把“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作为首要的希望。这种对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和突出强调是前所少有的,也是逢其时的,更是发人深省的。
    文化自信中,文化与自信紧密连接,文化和自信不可分离,文化和自信也同等重要。文化自信,对所有人都至关重要,而对于从事文艺与文化工作的作家、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藉以立身、引以为荣的文化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里也以精要的论述进行了简明的提炼与扼要的概括,那就是:“在5000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样三个元素的融汇与总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样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精神、绵长而浓郁的文化血脉、昂扬又向上的文化气韵,也正是我们的精神来源之所在,是我们高度自信的根基之所在。
    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历史的辉煌,也滋养了民族的成长。在5000多年的生息与发展中,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与文明。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与精神遗存,不仅为中华民族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理念,不仅铸就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辉煌历史,而且在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比如,中华文化推崇“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看重“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可以说囊括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丰厚而独特的精神元素,其中所蕴涵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应用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创造,也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优良的革命文化哺育了许多革命志士,也强健了整个民族的肌体。自近代以来,尤其是建党、建军之后,我们党和人民在长期而艰苦的革命战争与民族斗争中,创建着一个个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进行着一次次绝处逢生的革命斗争,也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出了顺应时代、合乎人心的革命文化。从早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后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集中体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和社会时期里,民族和个人如何为生存和理想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幸福的向往和为理想而献身的气概,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已经作为重要的精神元素融入我们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之中。这些革命文化,过去是我们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今天仍然是我们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不可或缺的思想动力与精神资源。
    优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显示了强劲的中国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和人民在现代的革命斗争、当代的社会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强国富民奋斗过程中累积和孕育出来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其主要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样四个方面,主导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根本目的等,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优越性。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社会向心力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递进与积累的结果,是从古到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结晶。这一切总合起来,就构成我们民族精神永不褪色的鲜明标记,我们国家和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遗弃这个传统、丢掉这个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志气高扬的革命文化、奋进不息的先进文化,就是推导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强劲动力,也是保障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定海神针。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千方百计地加以弘扬,并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提出文化自信,认识文化自信,把握文化自信,高扬文化自信,还在于要超越狭义的文化范畴,从广义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化合了道路、制度与理论,串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因而具有一种整合性与总体性。正因为它积淀着民族的基因与血脉,连接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与意愿,所以,这样的文化自信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从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来看,从文化自信所包含的基本内涵来看,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愿景、与文化繁盛的伟业、与精神自强的达成都密切相关,这也当然与文学息息相关。文化自信关乎文学自强,文学自强需要文化自信。
    对于作家而言,如何更好地认知现实,把握生活,需要一定的文化自信在背后起主导作用。一定的社会现实,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还会善恶并存、美丑混杂。面对这样一时氤氲不明的状况,需要写作者立于崇高的理想情怀和坚实的人文精神,去进行仔细的辨析和应有的择取,以去伪存真、惩善扬恶的基本取向,去介入生活、反映现实,并引领人们在生活中向善和向上。
    文学写作既贵在创新,又讲究个性。而无论是创新之追求,还是个性之探求,既需要在艺术的形式与风格上,继承和发扬民族形式和民族气派,更需要在立足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去营造和构建属于自己的“一方邮票”,使自己具有文化上的代表性与艺术上的辨识度。要很好地实现这一切,创作者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自信,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文化自信的具体践行,都是至关重要的。
    与此同时,文学理论批评同样需要在葆有文化自信的基点上,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学创作与艺术实践,既要从中国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中总结出已有的经验,提炼出自己的概念,构建成自己的体系,也要使这种接地气、有元气的理论批评,反作用于当下的文学创作与艺术实践,起到推波助澜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离开中国的文艺创作、脱离中国的文艺实际,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因此,理论研究之进展、文学批评之开展,尤其需要理论批评家们葆有坚定而清新的文化自信,甚至在文化自信的自我践行上,努力做到“先觉、先行、先倡”,从而为构筑时代文艺高峰的伟大目标做出自己切实的努力,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要做到文化自信,进而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除去文学艺术界、思想文化界要在自己的工作中率先垂范,猛着先鞭之外,还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崇尚文化、敬重文化、学习文化的良好氛围,让各个领域的人们都静下心来思考和研究文化,繁荣和发展文化。
    客观地说,我们在文化自信的认识与理解上,目前还比较多地囿于口号性的宣传,限于理论性的研讨,还没有做到面向社会和大众,有计划、有部署、有措施的学习、宣传与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重视起来、警觉起来、学习起来、行动起来。因此,把文化自信作为群众性的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活动认真开展起来和坚持下去,是当下更为重要的工作和更为紧迫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