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我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这次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文理更加深厚,语言更加平实,风格更加鲜明,没有居高的教训感,没有体制的命令式,使用专业的、时代的、生活的、富有个性的语词,引据经典的、历史的、厚重的、极具启迪意义的警语,娓娓道来,声情并茂,理趣盎然。此次讲话的“文眼”在于:“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克服了文化自卑或文化自负的消极心态而树立起来的,是全球化和现代化视野下的一种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精神的主体性的确立。这种确立不仅是为中国,同时更是为世界文化多元化而确立的,是既规避全球化风险又防范了地方性陷阱的文化自信。 认真品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结合中华文论和西方文论的学术脉络,能够发现讲话具有“文论”的学术品质,从文艺与时代、与人民、与社会的关系,从文艺内部的诸多范畴,进行了宏观的阐述和微观的解析,吸纳了西方文论和中华文论之精华,结合了我们党、我们时代的使命,又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是中西文论融为一体的体系性文论话语。讲话吸纳了西方文论强劲的哲学传统、思辨精神、个性意识,突出了认识论、主体论、审美论、人性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精神解析等等传统,更突出了中华文论注重经验、注重实践、注重自然、注重功能、注重方法的文脉,强调了文学艺术的现代性、主体性、审美意识等等。 讲话是方向与方法的结合,是时代与历史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文化的结合,是原理与功能的结合,是导正与贬弊的结合,是引导与服务的结合,是改革与坚守的结合。这些结合是一种境界、一种底蕴、一种发现、一种融合、一种追求、一种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讲话最鲜明的品质在于,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人民文论”,系统归纳和阐述了“人民”既成为文艺的主体,又作为文艺的对象: 文艺之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 文艺之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之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文艺之目的——“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文艺之内容——“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文艺之评判——引述马克思的话:“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惟一判断者”; 文艺之方法——“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 讲话鲜明地发出了强烈的希望: 导正导远——对时代说:尊重历史,紧随时代,走入生活,贴近人民。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这种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期待和指引,必将引导中国文艺行正航远。 标高标底——对使命说: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以思想和价值观念为核心来阐明文艺的使命,而且要攀登高峰,守住底线,这是对今日之文艺的清晰的标示。 植魂植心——对作家艺术家说: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作家艺术家要以高尚的灵魂和纯美的心境从事文艺事业。 论成论败——对作品说:创造典型,揭示价值,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文艺作品的高度。文艺家要“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要克服浮躁这个顽疾,抵制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言明了作品的“成”与“败”。 说是说“不”——对风气说:远离浮躁,不求功利,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板凳坐得十年冷”,“语不惊人死不休”。“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风气,既是社会的,也是内心的,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修炼强大的内心,就要认准“是”,敢说“不”。 尽职尽责——对组织说:我们学习总书记讲话,应当反思一个现实问题:面对讲话洋溢出的大气象、大目标,提出的创作大作品、攀登新高峰的要求,我们的体制、机制,我们具体机构的能力、作风,跟得上吗?接得住吗?干得好吗?我们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就是出现在既有的体制中、机制中、机构中吗? 因此,作品是硬道理、作为是硬道理、作风是硬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