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 大庆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大庆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时期有载人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抚今思昔,鉴往知来。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特推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系列文章,与各位书友一同回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中国精神。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大庆精神。
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艰苦环境和激情岁月里形成的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9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庆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顶“贫油”的帽子,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对我国实施石油禁运,妄图扼杀红色政权。面对如此严峻的石油供需矛盾,石油工业该怎么发展?道路在哪里?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油田。由于恰逢十周年国庆,就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论断,掀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大油田,怎么把它拿下来呢?当时我们一无经验、二无技术,处境十分困难。这让西方国家再次认为,离开他们,中国人根本就开发不了这样的大油田。面对重重困难,难道就毫无办法吗?石油部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大会战。会战队伍响亮地回答:我们能找到大油田,就一定能开发好大油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把几万会战大军集结在松辽大地,打响了一场中国石油人必须打赢的战役! 会战队伍仅用三年时间,就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这个世界级特大油田。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我国石油因此实现基本自给,一举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大庆石油会战所展现出的不甘落后、知难而进,决心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团结精神,集中展现了石油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英雄主义气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大庆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大庆石油会战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大庆油田所在的松辽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相当恶劣。石油会战又赶上了40年不遇的连绵降雨,许多工地和井场都泡在水塘中,工人们经常站在没膝深的水中干活。但是,连绵不断的雨季没有浇灭工人的热情,他们说:这次会战,只能上,不能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油田建设有一个小分队,在荒原深处施工,被暴风雨隔绝。他们吃野菜充饥,喝雨水解渴,坚持施工,度过了艰难的7天7夜。大庆冬天最冷时可达零下40度。石油工人在野外作业,泥浆水浆浇在身上,冻得就像穿了冰盔甲,走路前要先用木棍在身上敲一遍才行。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会战队伍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一场全员过冬突击战。全战区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覆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以保持水油温度,确保油流欢畅奔涌。 为什么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毫不气馁?为什么能在极限的条件下打赢会战?因为石油人身上流淌着爱国的血液,心中激荡着创业的豪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 石油,蕴藏在千米之下的岩石缝隙中,看不见、摸不着。要把石油开采出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干劲,更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尖端的科学技术。 “狠抓第一手资料”“一切经过试验”,这种尊重规律、严细认真的作风,在会战队伍中蔚然成风,涌现出了很多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高度结合的事迹。“万里测温”就是其中一个。 大庆地处高寒地区,原油的凝固点又高,要把原油运出去,就得在油库给原油加温。为了弄清长途运输过程中油温和沿途风速、气温的变化,给原油加温提供更科学的设计数据,设计院把随油罐车测温的任务交给了助理技术员蔡升和实习员张孔法。两人接到任务后,正好赶上大冷天。他们在没有任何保温措施的油罐车内开始了艰苦的测温工作。每隔一小时,他们就轮流探出身去,把风速仪和温度计伸向外面测量一次。每次停车,他们又拿起温度计爬到油罐车顶上测油温。车顶上毫无遮挡,风雪又大,每测一次都冻得浑身麻木。但他们从不马虎,每次都坚持二三十分钟。从大连到大庆往返五次,行程达一万多公里,最终测得了风速、油温、大气温度等2800多个数据,掌握了油温变化的规律,获得了科学的设计依据,很好地解决了原油外运问题。 一丝不苟的严格管理,使大庆石油职工形成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优良作风。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来大庆参加会战。他们一下火车,不问吃不问住,只问:“我们的井位在哪里?钻机到了没有?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当得知自己队里的钻机还没有运来,王进喜心急如焚,带领全队职工留在车站帮助卸运器材,当“义务装卸队”。当钻机运到以后,没有吊车、拖拉机,汽车也不足,怎样才能把60多吨重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呢?大家都焦急地想着办法。这时,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的王进喜果断地说:“这就像打仗一样,不能等!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这样,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 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就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塘破冰取水,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1960年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创下124小时打出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但他带伤坚持工作。 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突然发生了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跃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戴祝文、丁国堂等七八个人也跟着跳了进去。奋战了3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王进喜也累得起不来了。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感慨地说:“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是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是大会战的一面旗帜。 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是大庆石油职工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这爱之深、这爱之烈,使大庆人披肝沥胆,勇挑重担。 2016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大庆就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大庆精神激励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大庆精神必将继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指引人们不忘初心、爱国奉献、创业奋斗,继续彰显其巨大的时代价值,继续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