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和时代进步的历史高度,阐明了繁荣文艺创作的规律,指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今天我们特别刊登三篇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文艺工作者“响应时代召唤,坚定文化自信”的感想和心得。
    ——编 者
    丹心伏枥作新图
    冯 远
    苍穹一瞬,人世百年。谁也无法得享超越规律的光阴和生命,我能做的只有在有限的时光里,创作力所能及的有价值的作品。
    前不久,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历经5年时间、近300位著名美术家创作的这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巨幅历史画作品,凝聚了匠心独具的构思、精益求精的创造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创作《屈原与楚辞》中,我运用中国绘画中壁画形式的结构组合和文学意识流、多情景并置的手法,将楚辞瑰丽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优美的内容整合一体,在充分运用艺术法则之中将内容与形式、技艺努力发挥到极致,以中国绘画特有的线造型和色彩理念,把三闾大夫生活时代的现实与想象有机地兼容其中,力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艺术家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能够在短短的十多年中,获得党和政府的支持,实现并完成“百年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两大美术创作活动的梦想,并且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取得的成果,完成一部美术的“资治通鉴”和民族精神的形象图谱,入藏国家文化殿堂,没有比这更具有历史价值的了。
    2012年春,我到龄退离文联书记处一线工作,回归本行,犹如长途跋涉终至目的地。5月,我整理了约三十余年积累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作品展。随后,带着心中盘桓已久的创作计划,趁着体力尚好,抱着努力追回逝去时光的愿望,我先后游历多地、深入生活,记录生动、鲜活的素材,创作了表现西藏新面貌的《今生来世》《心幡》,描绘当代藏民族同胞的精神状态以及对未来的祈盼;也有表现新疆少数民族的《母与子》等作品。
    一路西行,观察农村的变化,了解民情。既为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的农民弟兄感到由衷的欣慰,也为部分地区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扶贫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担忧;既为许多新农村建设一步跨越三十年的巨大变化高兴,也为不少地方农村空心化,失去劳动力的老人赡养和留守儿童的状况着急。我以创作所得资助黔、青、宁贫困孩子上学,捐赠图书,为西部艺术人才培训授课。并且创作了表现一群隔代童叟和残障少年在大槐树下远眺的人物群像《望乡》,寓意农耕文明向往工业文明的物质丰富,离乡的子弟难掩对故土的乡愁情结。虽然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我能做的,是以一己心力,践行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应有责任。
    正待我信心、计划满满,逐步实施之时,我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协助处理日常工作的副馆长。这是我不断学习、提高学养的难得机缘。秉持“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宗旨,我的任务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项目、开展调研,向政府建言献策;组织编辑出版文库丛书、推进文史研究、编志、著书,开展书画创作交流和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咨询意见……在与各地省政府的合作中,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馆组织实施的“中华文化四海行”、“文史翰墨——中华诗书画展”以及专题文化论坛连续举办多届,取得了积极回应和反响。在此期间,我也学习到了许多以往欠缺的学术理论知识,并撰写了不少学习心得,创作研究评论文章。
    2014年10月,正在上海观摩历史画创作草图的我,接到赴会通知匆匆赶回北京,荣幸地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聆听他亲切、生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的讲话。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精辟论述和观点鲜明的讲演,应和着宽松的现场氛围,令与会者如沐春风,受益良多。时代变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没有变;社会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核心价值没有变。回顾这些年的创作经历,我正是遵循着两个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自觉承担一个有理想的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2015年暮春,我受约兼职主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馆筹建工作。从基建到内部装修、再到四个版块、十一个子项展览的筹划推进以及新馆开放各个具体环节的工作……我和几位同事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奔着办成一座与世界一流大学声誉相称的艺术博物馆,“面向师生、面向公众、面向国际”,追求经典品格、学术标准、创新理念和优质人性化服务的全方位目标。尽管耗费了大家的大量心力,但是看到一座堪与国际水准相媲美的大学博物馆的华美揭幕,个人微薄的付出与其所具有的有形、无形的影响和价值是无法比拟的。
    也是这一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特邀我以5倍大于原作的尺幅复制创作于1999年、入藏中国美术馆的《世纪智者》。在原来20世纪百多位世界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与人文艺术家肖像基础上,我新增加了杨利伟、袁隆平、乔布斯等60多人,以穿越时空和特殊的透视结构方式,浓缩排列组合在同一作品中,体现文明、发展的多元、多样性,运用写真、写实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艺术手法,将他们肃穆、睿智的目光与形象成队列地笼罩在黎明曙色之中。背景则表现为刚刚露出鱼肚白的天际和渐次上升的黎明前青蓝交混的浓重色彩,放缓了的地平线弧度,强化了的肖像近大远小的对比度,使画面视觉效果更为宏阔、厚重且富张力。那象征了宇宙空间的天际缀满了宛若各色星辰的银色书写体文字——一长串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画面就像一部由人阵组成的管风琴,以宽广、淳厚的和声,随着低回高亢的旋律、赞颂着黎明的来临。续作如约与观众见面,公众评价超乎预期,但是遗憾也再难弥补。如果续作再能晚半年完成,我就可以添加进令国人骄傲的两个中国人莫言和屠呦呦的名字。然而假若真应了西方学术界、传媒界的预言——在未来的半个多世纪中,获得诺贝尔奖殊荣的中国人将呈井喷趋势,那么《智者》的后续工作就该由年轻人去完成。
    在我,能与盛世同行,与智者同行,与实现中国梦同行,已是与有荣焉。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名画家)
    心里要真的有人民
    瞿弦和
    深夜,从演出一线乘夜航班机赶到北京,参加了第十次文代会开幕式,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回想自己在中国煤矿文工团工作的经历,感慨万端。每当我们到达矿区,在矿山广场,在井下巷道,为煤矿工人演出时,完全不是一种艰苦感,而是一种幸福感。因为,我们为他们演出时,看到的是他们渴望的眼神,兴奋的面庞,激动的泪水,开心的笑容。我最喜欢朗诵的一首诗是,《煤啊,我的情人我的黑姑娘》,诗中这样写道:“你在我的眼眸里噼啪作响,你在我的灵魂中璀璨闪光,追寻你是一种理想,毕竟你是一轮光芒。”在别人的世界里,姑娘代表的是爱情,但在这里,她的内涵是矿山,是祖国,是事业,是理想。
    在巷道里,我和身着矿工服的煤矿工人,一起朗诵这首诗,轰隆隆的割煤机在为我们配乐,盏盏矿灯是我们的灯光,他们的掌声是对我们的肯定,他们含着泪水的眼睛,说明他们懂了,他们快乐了。我们这些为矿工服务的演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兄弟,黑哥们儿!我们的歌颂,让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自豪,所以我们感到幸福,我们为他们服务一辈子,是从内心发出的两个字“情愿”。
    我忘不了,在徐州矿务局庞庄矿的井下,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矿工,递给了我一根磨的乌亮的木棍,说了一句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路不好走,拄着它,得劲儿。”我忘不了,我们的词作家,在大同矿区深入生活,看到矿嫂宁肯抱着孩子,在风中站在屋外,也不愿打扰屋里睡觉的矿工。他充满激情地写了一首歌颂矿工家属的词,“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棵风情万种的相思树,风雨里,我是为你撑开的伞,冰雪里,我是给你烫酒的壶,一把青丝三千丈,缠绵的通向井口的每一条小路……”这首词至今在矿务局传唱。
    回顾为煤矿工人服务的经历,使我对“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有了更深的体会。现在我已经73岁高龄了,但我仍然发挥着余热,在我所热爱的诗歌朗诵的舞台上,愉快地、努力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经典诗文。2016年,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第一次立项批准了诗歌朗诵这种形式的全国巡演。这个任务激发了我们的热情,我们精选了古往今来的经典作品,其中不仅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也有中国近代和现代的优秀诗作,还加入了民乐以及戏曲的片段,我们力图表现“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营造诗歌的意境,我们总会象征性地运用戏剧舞台的装置、布景道具,力图与诗的内容、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并从视觉形象上引领观众很快进入诗文的情感中。我们在诗会的演出中,全程运用视频、音频,烘托环境,配合朗诵者表达情感,让朗诵者与听众,都能身临其境。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也在诗会中出现,他们演唱《春眠不觉晓》,朗诵《少年中国说》。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我们理解了“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我们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作者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弘扬中国价值责无旁贷
    刘汉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这些要求字字千钧,指出了文艺工作的责任是构建我们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百花竞放、万木争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几年来更是佳作迭出、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一段时间以来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倾向,一些作品缺少国家观念、民族大义、人民情怀和社会责任,缺乏思想深度、历史厚度、文化高度和情感温度,主题苍白,情感晦涩,“茕茕孑立、喃喃自语”;一些作品用娱乐挤兑教育、揶揄替代悲悯、“抖机灵”扼杀深思考;一些作品淡化理想、软化信念,远离崇高、讳言伟大,歪曲正义、阉割真理,刈除规范、消解传统,戏说历史、恶搞经典,亵渎先贤、轻薄英雄,篡改定论、颠覆主流,哂笑牺牲、调笑奉献;一些人沾满铜臭气,为追求卖点而制造骂点,为博取市场而叫卖私丑,沦为“市场的奴隶”;个别品行不端、表现不良,甚至劣迹斑斑的从艺者不耻反荣,大捞粉丝、赚足眼球,毒害社会风气,挑战道德底线。如果放纵这些“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就会出现缺正气、断筋骨、少精神的怪胎,我们的社会就会出现精神高地失守、文化价值打折、思想道德滑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中国的“天地之心”,应当成为高悬于我们头顶的“北斗七星”和映照在我们心中的“床前明月”。文艺工作者要牢记文化责任和责任担当,用道德建设提升文化建设,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导向,用社会效益检验创作成绩,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重塑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形象,打赢一场文坛消极现象的阻击战、核心价值观的保卫战、丑恶现象的歼灭战,唱响一首中国精神的正气歌、中国道路的进行曲、中国力量的交响乐,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劲的正能量。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为中宣部宣传舆情中心主任、党建杂志社社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