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艺术报记者 孟祥宁 摄 雄浑充沛的文化自信,这是我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时的强烈感受。这是对中华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对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与道路的深思熟虑和坚定选择,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尊重与殷切期待。总书记的讲话也是在向世界宣告,正在迎来伟大复兴的中国永远将文化作为最持久的力量来源,作为最深厚的根基所在。我想,这就是大国气派。这就是文明古国的泱泱风范。 文化自信。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信念、情感,是磅礴的力量,是对过去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承担。它从五千年历史中传递下来,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人们的心被这火炬所照亮,从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到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每一个文艺领域、广大的文艺工作者都庄重地体认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分量,都意识到沉甸甸的责任,都在认真思考文化自信之于文艺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想象这世界是由各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一片森林,中华文化就是其中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一棵大树。那些和她一起萌芽生长的树木,有多少已经停留在了时间深处,成为一株标本,而属于我们的这棵大树,栉风沐雨,历经重重灾难依然苍劲而青翠,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自信,所信的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是在这历史中形成、支撑着我们一路走来的传统和价值;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文化自信更是对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风神独具的美学精神的热爱、铭记和传承。这一切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它如同呼吸和血液在我们身上暗自运行,它从根本上、从最深处指引、滋养、塑造着我们,成为我们的底气、骨气、精气神之所在,把我们从精神上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使我们无论走到多么远的地方,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变化,都不会失去共同的家园。 中华文化是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是陈列在博物馆的珍宝,更是这个时代活跃的精神脉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以文学为例,无论是传之久远的古典文学,还是一百年来现当代作家为争取民族解放和复兴而书写的“新文学”,直到此时此刻我们对当下中国的表现和讲述,这些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自信,既是依靠着我们的伟大传统,更是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人民创造文艺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当听到总书记说,“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我不由得想起,仅仅三十年前,中国作家还曾经为“走向世界”而焦虑。那时候,“世界”仿佛在我们之外,在遥远的远方,我们必须奋力跋涉才能走过去。但今天,一切都不同了,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他们从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中,从祖国和人民的迅猛前进中获得力量、获得新的视野,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作家曹文轩在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说,“十多年前,我就对中国的文学做过一个判断,中国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国际水准的作品。”他还说,“我讲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中国作家必须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这块土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向你提供了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丰富的写作资源,这个资源大概是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不具备的。在你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你必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思考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是的,对当今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来说,世界在远方,世界更在脚下,我们深刻意识到,越是全球化,越需要坚持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需要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而越具有文化自信,我们也就越加开放和包容,更强烈地认识到中国作家艺术家对全世界、全人类的文化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这是何等豪迈的情怀,这是何等庄严的使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向中国的作家艺术家发出的召唤,召唤着我们每个人献出整个一生和全部力量去创造。 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自信,文艺创造是在价值观指引下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茅盾先生的一句话:“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子——创造生活”,这种“创造”首先就是价值观的选择和坚守,像雕塑家一样,去掉那些多余的荒芜和臃赘,让那些被艺术家们潜心创造出的生活在价值观的烛照下,凸现出它的真、它的善、它的美。由此,我们把深藏在艺术家心中的梦想变成所有人的梦想,把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最珍贵、最根本的价值通过艺术创造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带到更广大的人群中去。 创造。多么迷人的词语。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提到这个词语的时候,都在我心中引起强烈的回响。我们这些人,这些被称作作家、艺术家的人,本质上都应当是创造者。创造是我们的神圣天职,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中最为明亮、也最具魅力的核心。文艺创造需要我们有坚守本来的定力,与时俱进的能力。毫无疑问,创造是艰苦的。日复一日的劳作,永不停歇的高难度训练,忍耐着乏味的、疲倦的、自我怀疑的时光,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是为了迎来被创造之光照亮的那一刻,是为了在创造中获得艺术上和精神上的新生。四十年前,我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我的生命在阅读和写作中度过,在用脚丈量生活、用心阅读生活、用笔表现生活的实践中得以充实。常常有人问我成为一个作家的秘诀是什么,我回答说,相信生活是打不倒的,相信人民是不朽的,坚持不知疲倦地写下去,永远坚信你最好的作品即将被书写出来,永远坚信你的创造对于此时和未来、对于民族和历史、对于世界和人类的意义。我知道,不仅我是如此,许许多多作家、艺术家也是如此——每个人对自身创造力的信心从根本上来自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中华文化已经创造了繁星璀璨、群峰耸峙的辉煌奇迹,我们对我们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充满自信,我们坚信,还有更大的辉煌、更多的奇迹等待被创造。在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创造未来的征程中,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一定能够登上一座又一座新的文艺高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