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提高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正成为家长的焦虑,专家指出——美商不能靠“鸡血”,得靠积累 不少艺术大师都在追求像孩子一样画“画”,希望找寻一种纯朴、真挚、忠于内心的表达。图为俄国画家夏加尔的作品《小镇之上》。(资料图片) 继智商、情商之后,美商作为看不见的竞争力,正成为万千家长焦虑的关键词。美商,主要指的是对于美学和美感的一种理解力。 “智商得于天成,情商依赖家教,惟有美商需要专业的艺术机构循循善诱。”在时下不计其数的少儿美术教育机构里,人们频频邂逅诸如此类的广告语。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上海就有着逾500家儿童美术教育机构,某些火爆的大型连锁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全市开出的分店不下二三十家。 美商培养似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并非很多家长热衷的一种“鸡血”式教育,没有太多技巧的传授,也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成效,更多的是对于艺术和审美潜能的发掘;需要重视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儿童美育的特性与家长的预期之间存在矛盾 沪上某知名创意儿童艺术教育机构针对幼儿的一堂课是这样开始的:孩子们挨个将小手伸进纸箱,摸摸西瓜的形状;分得一块西瓜,美美地咬上几口;拿到一张红色圆形的小纸片,随意折叠,想象西瓜的各种形状……课时近半,孩子们这才提笔画画,画他们心中的“吃西瓜”,老师只在孩子们作画期间兜兜转转,偶尔询问几句。 如是情形让带着3岁女儿前来试听的刘女士很不适应———尤其当下了课她看到孩子走出教室时手里拿着的那幅“鬼画符”———孩子说画的是爸爸妈妈在吃西瓜,刘女士却哭笑不得,直言连人影都看不出。她告诉记者,这样的课一节约200元,真心不便宜,没想到水分不小,老师教的干货极其有限。她有些犹豫要不要给孩子报课。 深谙家长心意的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同样不在少数。据记者观察,其套路就是用看上去很美的作品让家长心甘情愿买单。至于绘画过程,掺杂了不少干预的成分,比如有示范画先入为主的印象,画面的配色、基本的构图都是老师选定的,更有甚者,作品的关键部分统统由老师“代劳”。 送孩子学画,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多学一点,课堂上的美术作品能够反映出学习成效。事实上,美商养成不等于才艺培训。有着30多年儿童美术教龄的崔苓老师告诉记者,对于儿童绘画启蒙来说,用“教授”二字并不准确。“儿童是不可教的天使,成人自以为是的绘画模式是对儿童自由创造天性的扼杀。儿童美术教师需要做的,其实仅仅是把本就具有创造和想象潜力的儿童,在他们自己还不知情的状态下,从泥土中挖掘和解放出来。” 拿起画笔冲向未知,潜移默化塑造着孩子的美商 经典绘本 《点》 讲述的故事引人深思。艺术课上,小女孩瓦士缇觉得自己不会画画,迟迟不敢在白纸上动笔。老师说,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于是,孩子在纸上戳下一个极其普通且不耐烦的“点”。就是这个点,开启了孩子充满惊喜的自我发现之旅。这个故事来自创作者彼得·雷诺兹的真实经历———自由的一笔,成就了一位世界级绘本大师。 不少业内人士提到,儿童绘画的自发性和主动性最可贵,这才是他们心灵接近艺术的开始。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儿童绘画痕迹———地上、墙上、书本上,用粉笔、铅笔头、小石子画出来的那些随心所欲、不求结果却快乐无比的作品,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孩子们的美商。崔苓指出,画画是儿童直觉和情感的表达。这个精神领域别人无法替代,即使他们的画幼稚,表达也“不合理”,甚至是“错误可笑”的。重要的是他们在儿童期能够忠于自己内心的真实,快乐地体验了、表达了、走过了美的心路历程。美术评论家、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感叹:“孩子画画,画得像容易,保持住天性,画出个性来不容易。”她认为家长不必让孩子过早地学习素描,不妨顺应孩子自己的探索,多接触各种类型的艺术样式。 在专家看来,美商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感知,在观察、认识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这好比一个库存,需要平常累积很多美的感受,然后在某个时刻,令人眼前一亮的那条线、那个句子就会忽然出现。带着孩子多逛美术馆、多邂逅艺术展览,是一种感知;闲看花开花落,静听风声雨声,是一种感知;甚至,妈妈的发型服饰、语音语速都可以塑造孩子的美感。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在美学家蒋勋眼中,美学也许更恰当的翻译是“感觉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