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 清洁而明净,谓之清明 “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正值仲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寒冷的北风过去,温暖的东风吹来,冰冷干裂的大地浸润在细柔的春雨中;嫩蕊商量细细开,还未开到荼蘼,一切刚刚好;甩掉冬衣的人们,头戴柳枝,踏青赏春。 这是一个活泼、生长、生发的生命季。 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作为一个节日,清明节的日期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按公历计算的节日。 但是,清明本来不是个节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当出现于汉前,因《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明确指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 清明作为节日,应确定于唐代。我国第一部岁时节日专著——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对于当时流行的节日,如元日、人日、立春、正月十五、夏至等均有描述,独不见清明节的踪迹。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亦未见有关清明节的记载。 时至唐代,正史、野史、诗歌中涌现出唐人过清明节的方式和内容的记载。如孟浩然《清明即事》曰:“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作为我国传承至今的唯一的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清明节是古代社会民众生产观念与生活观念的双重指导。从自然节气清明到社会政治清明,体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清明与寒食 说清明,就不能不说寒食。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妃丽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介子推是其中之一。 一次,重耳饿得头昏眼花。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得知详情后十分感动。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君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封赏,唯独忘了封赏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回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请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大火起时介子推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的。” 晋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火光熄灭,也不见介子推走出大山来。晋文公派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相传,介子推死后,晋文公非常感念旧情,为了表彰介子推“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品质,下令继续搜集介子推的遗物。介子推死后第二天,人们在其遗体旁的柳树洞内发现了他用血写在衣襟上的遗书,诗曰: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愿君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读后大为感动,当即决心要励精图治,不辜负介子推一片忠心。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决定把当天定为“清明节”,把介子推母子厚葬于绵山,把绵山改名介山。 晋文公还下令禁火,介子推火焚的当月吃冷食,晋国百姓也在介子推火焚之日到其庙墓前野祭扫墓供奉,以示怀念。 秦统一六国后,这一节俗传到了全国各地。且不论这一传说的真实与否,因为传说不等于历史,但这一民俗文化现象恰恰说明了人们对贤者的追念,对清明社会、清明政治的向往,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渴盼。 清明的文化意蕴 其实,有了自然节气,不一定都能产生社会节日,能不能形成节日还取决于许多社会文化要素,如祭祀的神灵、纪念的历史人物、节日礼仪、相关饮食、民间娱乐活动,等等。 清明节由节气发展为节日,除了具备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主题——祭祀祖先神灵和英雄先贤,宣扬“孝”“忠”观念。 清明节祭祖祀贤、感恩祖先的习俗,在家庭的层面上,体现了孝亲观念,目的是和睦家族和家庭,增强凝聚力;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了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在家庭层面上,清明节最重要习俗是祭祖扫墓,为祖先坟茔培土。祭祖节俗体现了孝亲观念和家族观念,包涵了亲人之间割不断的血脉之爱,目的是和睦家族和家庭。 清明节习俗祭祖扫墓,一方面是对祖先的怀念;另一方面,它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于强调家庭,宗族内的血缘联系,增强凝聚力,巩固团结,更有利于家族和社会的发展。 因为民间认为,坟墓是灵魂的世界,是祖先神灵生活的地方,对祖先应视死如生,墓穴就是他们居住的房屋,坟堆就是屋顶,由于终年风吹雨淋,野兽践踏,坟堆被踏平受损,也毁坏了祖先墓葬标记地点。所以,清明节要为祖先坟墓培土加固,清除杂草,以防夏季雨水侵入,表达孝心,祈求祖先保佑。 在社会层面上,清明节祭祀贤士和民族英灵,在古代体现为“忠”,在现代体现为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这是一种无疆的大爱,一种大气的爱,倡导了一种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 古代中国是伦理社会,“孝”“忠”是维护家庭人伦关系与和谐社会等级关系,君臣秩序的关键,“和谐”在古代先贤思想中被誉为至高的道德追求和社会理想目标。 直到今天,清明文化依然具有积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人们通过清明节祭祀祖先,缅怀先贤和英烈的活动,能够起到增强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可见,节日文化具有社会组织和教化的功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极大的协调作用。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