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正在叠加。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了舌尖上的中国、风景如画的中国,但对于“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人们还缺乏认知。众所周知,学术著作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术成果的载体,因此,“学术中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中国当代学术著作的出版中。 具备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是学术著作的底线。中国当代的学术研究成果中不乏大量的“学术专著”,但其学术价值,尤其是独创性的学术价值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思想突破了底线。正如陈祖武先生所指出的,当代学人要反思学界“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的现象。学术本是构建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尚事业,必然要求学人专心致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于“灯火阑珊处”觅得真知灼见,为社会大众搭建起无愧于时代的精神家园。遗憾的是,不少学术出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评定职称、争取项目,多为应时之著敷衍之作。 传承人类文明是学术著作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任何学术名著的编选都应遵循“学术史的眼光”和“经典化的策略”,这意味着既要注重著作在特定时代的影响力,更要注重其学术价值能否经得住历史的检验。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纵观古今中外被奉为经典的学术名著,无一不是从对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刻洞察中诞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瑰宝始终映射着时代的真理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曙光。 早在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旨在规范出版行业,改善国内学术著作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这些年,国家对学术著作的出版有着宽松的支持,因而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有了大的提升,但质量并未因此而同比增长。有的学者或者缺乏学术责任感,大胆假设却无心求证;或者缺乏创新精神,“新瓶装旧酒”,将研究完的问题再说一通;或者枉顾学术道德,篡改文献,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大行其道的学术糟粕不仅败坏国内学风,还使中国学术在国际上长期得不到重视,殃及许多优秀学术著作。 学术中的中国是学术创新的中国、是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的中国,这多少也有赖于学术出版的健康良性发展。我们相信中国的学术有自己的源流,而且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当代学人中的大多数既具有俯仰古今的学术根基、联通中西的学术眼光,更有关于中国的当下与未来的认真探讨,完全可以不辱使命,耕种出无愧于时代的学术果实。而我们的出版者在整理传统经典、译介西方名著的同时,也要更多的跟踪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优秀的中国学者队伍。唯如此,我们的图书出版才能勾勒出一个吐故纳新的学术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