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文物鉴赏 >

北朝风华现鹏城深圳博物馆展出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


    
    本次展览“重头戏”“虞弘墓汉白玉石椁”上的精美雕刻。 高雷/图
    在中国历史上,相比秦汉、隋唐等鼎盛时期,南北朝往往被忽视。事实上,南北朝上承魏晋、下接隋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的北朝政治至北齐发展到鼎盛,成为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而山西作为北朝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其丰富的考古出土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北魏至隋唐的文明演进。
    在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当天,“平城·晋阳——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北朝鎏金银器、陶瓷器、石棺床、响铜器、陶俑等文物共计200余件(组)。据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介绍,“这是目前国内文博系统第一次比较系统和丰富的北朝文物主题展”,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历史迷和爱看文物展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良机。
    如今的大同曾是知名大都会
    山西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晋时拓跋鲜卑崛起,此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又迁都平城(今大同),逐鹿中原。自此,平城作为北魏都城97年,京畿地区人口盛时达百万,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颇具影响力的大都会。北魏平城经历6帝7世的开拓和经营,汇聚东西南北文明,兼容并蓄,创造出奇迹般的辉煌,形成郭城周回32里、人口上百万、商旅云集、使者络绎的大都市,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本次展览的第一单元“平城风华”中,重点展示了大同市博物馆历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65年发现的司马金龙墓。展出的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石雕柱础属国家一级文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
    佛教造像融合希腊印度鲜卑风格
    到了北魏末年,后为北齐高祖的高欢选晋阳(今太原)作为根本基地,聚天下兵甲,建大丞相府,遥控朝政。其后,晋阳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与“别都”而步入黄金时代,繁盛有逾邺都。当时,北齐的达官贵人身后葬于太原的很多,迄今发现的有二十多处。这其中王侯级的墓葬有武安王徐显秀墓、东安王娄叡墓等等。“霸府晋阳”单元展现的文物则主要以太原地区的考古发现为主,其中鲜卑望族、北齐外戚娄叡墓出土的釉陶鸡首壶,是南北朝时期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器物。
    此外,北齐时还在晋阳修筑了大量佛寺,开凿石窟,著名的蒙山大佛、童子寺大佛、天龙山部分石窟都是此期的作品。在“北朝佛韵”单元,主要展现了山西地区北朝佛教造像,比较有名的是北魏早期的云冈石窟以及北齐时期的天龙山石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范文谦介绍,“观众在看展时,可关注融合了希腊雕塑、印度佛像、中国雕塑风格与鲜卑贵族的审美,以威严雄健的风格著称的云冈石窟造像;呈现出典型汉化后的褒衣博带与秀骨清像之风,题材上以未来佛弥勒、观世音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等为主的又深受龙门石窟造像运动影响的山西出土古代造像;以及东魏时期,褒衣博带,胡化风气占据主流,并吸收印度笈多艺术又融入鲜卑审美风格的造像。”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在深圳现真身
    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明交流日益繁荣,社会政治经历了重大变革,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胡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是此时期文化艺术的显著特征。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虞弘墓汉白玉石椁”。该展品在山西博物馆常年不见“真身”,仅以喷绘展板形式展出,此次以实物出现在深博,实属难得。石椁四面饰以精美雕刻,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图案中所描绘的人物均为高鼻深目、棕肤黑发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图中的人物、动物、服饰、器皿、乐器以及花草树木的美术风格、造型特点,均带有极明显的中亚波斯风格。
    雕绘内容中的宴饮、乐舞、射猎、祭祀、家居甚至酿酒等画面,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万里之外故乡的风土民情,也为后人研究虞弘所信仰的北朝三大外来宗教之一的祆教,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据了解,虞弘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贵的资料,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admin)